《中国民政》杂志今年7月上刊刊登了部分地区的创新实践和典型经验,今天荐读的分别为:云南绥江三举措推进暑期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云南大理“三道茶”婚姻家庭辅导室全心助力婚姻和谐;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监管机制,打造诚信婚介营商环境;山东烟台实施“信用+阳光”诚信慈善建设;湖南衡东“晒餐食”晒出养老服务新温度;贵州麻江临时救助为困难群众撑起暖心伞。
云南绥江:三举措推进暑期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以“护苗2025”专项行动为契机,开展暑期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聚焦矩阵构建,织密宣传网。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防溺水、防性侵等知识的宣传,构建全方位、无缝隙“护苗”宣传矩阵。活动开展以来,共发放“绿书签”等宣传资料1.1万余份,制作播放音视频30余条,举办讲座10余期。二是聚焦环境净化,织密监管网。对辖区内所有文化市场进行全覆盖执法检查,发现涉黄涉非情况时及时举报查处。此次共检查文化市场68家,现场整改问题11个,立案查办1件。三是聚焦特殊群体,织密服务网。聚焦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基层阵地开设“放心托”暑期托管班,招募志愿者,免费为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和关爱陪伴。(绥江县民政局)
云南大理:“三道茶”婚姻家庭辅导室全心助力婚姻和谐
2024年10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民政局启用婚姻家庭辅导室,为爱穿针引线。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融入辅导。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寓意婚姻阶段,通过专业沟通,帮助夫妻重建信任与亲密感,树立正确婚姻观、家庭观。创新服务,提升服务质效。采取“民政+社工+辅导员”的服务模式,提供婚前教育与咨询服务等。聚焦重点问题,提供精准服务。辅导室对寻求帮助的夫妻进行全面评估,通过专业分析、互动调解等,疏通堵点、重建信任。整合资源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与大理市人民法院等单位建立合作,探索专业社工、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力量相结合的婚姻家庭辅导模式,开展婚姻教育讲座等活动,增强公众维护婚姻的意识,确保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成效。(大理市民政局)
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监管机制 打造诚信婚介营商环境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民政局规范婚姻介绍市场,营造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市场环境。一是建章立制强化保障。区民政局深入调研,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全区婚姻介绍机构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婚姻介绍机构监督管理。二是协调联动强化监督。联合行政审批部门动态掌握机构数量和经营管理情况。成立婚姻介绍机构执法检查组,定期对全区婚姻介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执法检查。三是宣传普法强化引导。联合区广播电视台,利用七夕等时间节点进行宣传,帮助征婚人士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规避潜在风险。通过组织开展主题讲座、向婚姻介绍机构宣讲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等形式,增强从业人员的法治意识。四是成立协会强化自律。推进成立婚姻介绍机构行业协会,健全完善行业标准,指导婚姻介绍机构规范服务协议模板,推动行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五是解难纾困强化服务。建立婚介行业信访信用记录,对反复被投诉的婚姻介绍机构建立问题台账,积极协调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进行综合研判,并集中开展联合监管抽查行动,加强整改问效。(青岛西海岸新区民政局)
山东烟台:实施“信用+阳光”诚信慈善建设
山东省烟台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组织实施“信用+阳光”诚信慈善建设工作,为社会各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营造更加透明、可靠的环境。一是创新推出“信用名片”。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慈善组织信用二维码。二维码汇集登记注册、法定代表人、信用等级等信息,鼓励慈善组织将项目执行、募捐款物使用明细等核心信息纳入,最大限度保障公众知情权。二是强化能力建设与示范引领。加强对从业人员实施诚信教育培训。每年从守信组织中遴选示范机构,围绕组织建设、项目运作、款物管理等核心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诚信标杆经验,发挥引领作用。三是建立信用修复机制。为激发失信慈善组织的守信意识,坚持约束与包容相结合的原则,为有整改意愿和行动的失信组织提供路径,每年11月集中受理信用修复申请,对整改后符合条件的可调整信用等级,充分释放慈善组织发展活力。(烟台市民政局 杜英志 苏伶伟)
湖南衡东:“晒餐食”晒出养老服务新温度
近年来,湖南省衡东县民政局推行每日“晒餐食”制度,以透明化监管倒逼服务水平提升,保障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与幸福。各养老机构通过微信工作群定时报送食谱和餐食信息,县民政局指定专人负责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养老机构及时提醒整改。部分机构将餐食照片同步传送至家属,让子女实时了解老人饮食情况。此外,多家养老机构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推出个性化套餐,主动提升服务质量,让老年人暖胃更暖心。(衡东县民政局)
贵州麻江:临时救助为困难群众撑起暖心伞
贵州省麻江县民政局强化救助工作举措,织密扎牢社会救助安全网。一是简化流程,实现快速响应。全面优化临时救助审批流程,将小额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实行先救助后补办手续制度,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同时,开通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对因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简化证明材料,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救助时效性。二是精准识别,确保应救尽救。组织乡镇(街道)民政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开展常态化走访排查,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建立与医保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及时获取生活困难的人员信息,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三是加强监管,规范救助行为。建立健全临时救助资金管理制度,严格资金发放程序。定期对乡镇(街道)临时救助政策落实、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麻江县民政局 陈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