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双拉村。 和雄勇 摄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双拉村享有“怒族桂冠”“传统文化特色村”的美誉。近年来,双拉村通过党建引领与群众共建,实现从传统古村到文明示范村的蜕变,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治理增效、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路径,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文明进步的生动样本。近日,该村在获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后,又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整治环境村容美
走进双拉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干净整洁、宽阔平整的道路穿村而过,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村里,独具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农家小院花团锦簇,房前屋后整洁有序……
“现在村子变美了,这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持续开展,全村村民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双拉村党总支书记汉洪伟说。
近年来,双拉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常态化垃圾清运机制,完成“人畜混居”整治,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我们村子漂亮了,家里也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走进被评为“最美庭院”的村民李春花家里,绿植掩映,生机盎然。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双拉村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行政村通二级公路、自然村通硬化路,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村级活动场所、篮球场、公厕等设施焕然一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发展文明兴
“我家种了十七八亩草果,挂果的有三四亩,一年下来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高黎贡山半山腰上,双拉村村民李金芳正趁着好天气,和其他村民在草果地里除草。
近年来,双拉村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坚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种养并举”产业绿色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林下经济作物,建立健全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目前,该村种植樱桃2700棵,带动113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种植黄精132亩,惠及脱贫户65户;发展草果3100亩、灵芝20亩、核桃2100亩。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485万元,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至17852.77元。
“我们将结合本村实际,通过‘党建+产业’的模式,积极探索促农增收渠道,让群众腰包鼓起来,让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美满。”汉洪伟说。
文化传承促振兴
在乡村环境显著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需同步推进。
双拉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级文化广场、非遗传承人、农家书屋等平台和资源,村“两委”班子创新“一约四会”治理模式,培育文明乡风,开展“最美庭院”“好家风”等评选活动,推行爱心超市文明微积分模式,广泛宣传和弘扬“讲文明树新风”“身边好人好事”“传统美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双拉村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村里有10名国家级和省、州、县级非遗传承人,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创作了《怒族老乡有话说》等18部特色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成为展现双拉村精神风貌和蓬勃发展活力的生动窗口,还带动了当地一批青年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从而更好地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给下一代,民族的东西不能丢。”省级非遗传承人赵国祥说。
汉洪伟说,双拉村将依托文化资源禀赋,通过“党建+文化”的模式,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新路径,以非遗为魂、旅游为体,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如今的双拉村,正以“全国文明村镇”为新起点,将基层治理“金钥匙”转化为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记者 和雄勇 和倩 张旭 严正华 通讯员 和林伟 和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