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凤庆县:九道菜背后的文明之变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5-03-27 17:22:09 【字体:

近年来,临沧市凤庆县大寺乡路山村通过“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制度约束和文化浸润”多管齐下,推动移风易俗从制度上形成规范、思想上形成自觉、风气上形成氛围,乡村治理“破旧立新”,群众卸下“人情大山”,展现出精神文明新风貌。

路山村

“听说你家要办事情,我和赵主任专门来串门,村里执行红白喜事看客菜不超过九个,你也不能违反……”凤庆县大寺乡路山村党总支书记查汉新说。谁家有红白事,村两委和理事会的成员都会上门“唠嗑”,在闲聊中,就把酒席的标准、参加人数等重要事项敲定,过程合情合理,村民更容易接受。路山村地处凤庆县北部山区,村里彝族、白族、苗族、汉族杂居,民族传统习俗根深蒂固,为社会治理带来了压力。

回想起过去,路山村党总支书记查汉新依然很痛心,“2019年以前,这里红白喜事,铺张浪费、大额彩礼互相攀比,菜谱设十四五个,还流行宰牛、宰羊,一头牛将近两万块钱,给村民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好面子,互相攀比,社会关系网复杂,负担很重。”村民罗兴彭表示深有同感。

村两委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决定把红白宴席“瘦身”作为突破口,让“面子消费”刹车,移风易俗彻底转变不良风气,减轻群众负担。通过多次专题研究,村两委探索出“村两委主导、理事会牵头、能人带头、村民参与”的治理模式,吸纳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等参与村务管理,制定《村规民约》用制度为攀比浪费划定“红线”,“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了客事一律只能吃九个菜,也不能宰牛宰羊,另外还取消捡菜礼和上祭礼。”

村两委上门宣传

“为什么我们村要这么做,周边村为什么不做?”制度出台后,配合宣传推广后,因村里民族多习俗不同,部分村民老传统观念难以接受。

为深入推行《制度》,查汉新以及村两委开会动员、入户宣传,但效果不佳。“可以说是做到精疲力尽,有时候只想说放弃了。”查汉新说。

就这么放弃吗?查汉新在经过思想斗争后,坚持给同事做了思想工作,“如果这个工作半途而废,不仅会大大降低我们村委会的公信力,往后更多的工作推进将会更难。”

从关键人群“点”突破。路山村创新推出便民服务签约、设立“红黑榜”等机制,2024年以来,49户因践行新风荣登“红榜”,5户违规户被列入“黑榜”公示。“以榜为镜”的做法,将移风易俗从“软倡导”变为“硬约束”。

村民文化活动

何建国在村里经营着百货超市,为了响应村里号召,节省村民办事开支,他牵头组织10名村民组建专门代办客事的“国平帮厨”队伍,他说,“选择我们国平帮厨的话,就是给老百姓带来方便快捷、省心省事,还保障了食品卫生安全,现在我们一年到头承接五六十场客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群众慢慢卸下了“人情枷锁”,从“宰牛比阔”到“九盘待客”,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了有效遏制,村里盛行起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红白喜事操办费用大幅降低,平均支出减少了5万元至6万元。

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而要成为深入骨髓的习惯。查汉新和村两委趁热打铁,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起“1+N”文明实践阵地矩阵,发挥乡贤能人绘制移风易俗主题墙画打造“文明地标”,把“硬宣传”变为“软植入”,还组建文艺演出队,自编自演移风易俗快板、小品等主题文艺节目,《彩礼风波》《孝道传承》等10余部贴近生活的原创作品脍炙人口,用乡音乡情传递文明理念。

2022年路山村获评“省级文明村镇”,文明新风“吹”出了治理新气象,曾经的“人情债”变成“文明账”,这片曾经被陈旧习俗束缚的土地,正用文明的力量书写着山乡巨变的新篇章。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