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明婕 陈鹏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要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些战略部署,直指城乡二元结构的困境。对云南而言,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其悄然兴起的旅居云南浪潮,正成为落实国家战略、将核心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重要路径。
现代化征程上的三大困境。云南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如何让乡村与城市同步迈向现代化这一深刻命题。一是城乡融合之困。要素的“单向虹吸”导致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2024年,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2.6∶1,这一差距直观反映了二元结构的存在。二是资源价值之困。云南拥有全国第一的生物种质资源、世界级的自然景观和多民族文化,但富集资源若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深度价值未被充分释放,农业农村现代化缺乏坚实的产业根基。三是民生福祉之困。乡村若缺乏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人才外流便难以避免。
旅居云南的创新实践。旅居云南以其独特的要素流动与价值创造方式,成为破解云南发展困境的特色解决方案。一是激活生态与文化禀赋。云南凭借优良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生态优势,正成为理想的旅居目的地。在滇旅居人数2024年已近400万人,2025年1月至8月达380.1万人,同比增长50.6%,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消费,更是新理念、新技术,推动要素从“单向虹吸”到“双向奔赴”。二是催生特色新业态。依托“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生态品牌,云南正培育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旅居业态。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开展自然教育,在红河哈尼梯田发展农耕文化体验,在普洱古茶山打造茶旅融合社区。这些新业态让乡村从“传统农耕”走向“业态融合”,不仅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更吸引了超过20万名返乡创业者,为乡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三是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旅居经济的发展直接惠及民生。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从事旅居业务的自然村达633个,盘活闲置房屋10543栋,村民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将“基础保障”升级为“价值实现”,更重要的是它让千年守护绿水青山的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实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
云南特色发展双轨策略。面对旅居云南品牌的打造,我们应将其置于国家战略的全局中,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准则,系统重塑云南优势。一是“尽力而为”突破瓶颈。云南将着力推动三大特色旅居模式创新发展。首先是跨境旅居,依托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和26个口岸,积极探索中老铁路旅居廊道、跨境民族文化体验等跨境旅居产品,将边境“末梢”转变为开放“前沿”。其次是文化旅居,立足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生态博物馆、非遗工坊等深度体验项目,推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最后是国家公园旅居,把握国家公园建设契机,发展生态观测、自然研学等高端旅居产品,让旅居者在体验“动植物王国”魅力的同时参与生态保护。二是“量力而行”精准施策。云南将立足省情推动三大路径协同发展,首先是针对山区面积占94%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山地旅居,在滇中、滇西北、滇西南分别布局康养、探险和雨林旅居,形成差异化区域特色。其次是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善用市场机制,推行古茶树资产入股、税收减免等政策,通过“三变”改革激发社会投资,实现“小资金撬动大发展”。最后是构建以村民为主导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其获得70%以上收益。旅居云南正为云南城乡融合提供独特机遇,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云南将立足自身实际,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均为中共红河州委党校副教授;本文系红河州202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比较优势动态演化视角下红河州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5J-04)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创新和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B2025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