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强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的出版,是我国民族学领域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突破,填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编教材的空白,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了系统理论依据。高校作为培养各民族人才的主阵地,必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讲好用好《概论》教材,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学生心中,进一步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
培育“金师”,打造“金课”。《概论》融合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系统阐释中华民族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方向,体现“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编写理念。用好这本“金教材”,关键在于建设高水平教学队伍、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夯实队伍建设是基础。要组建一支政治坚定、理论扎实、讲解精准的教学团队。省级层面应组织大规模培训,依托虚拟教研室和在线平台,共享优质资源;校级层面应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定期观摩、专家评议,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创;校际可开展联合教学,推动课程互选、师资互通,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培育“金牌教师”是支撑。高校应重点选拔骨干教师,通过示范授课、基层调研、教学评比和科研支持等途径,培养一批能深入浅出讲授《概论》内容的“金师”,发挥其教学引领作用。
建设“金品课程”是灵魂。鼓励“金师”录制在线精品课,整合教材理论深度与地方特色,及时更新内容,保持课程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建设高端教学资源库,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创新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概论》立足中华民族整体史观,围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线展开,逻辑严密、学理性强。教师应善用信息化工具,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课堂活动应注重体验性与互动性。一是以历史故事导入,如通过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锡伯族戍边等经典叙事,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与爱国情怀;二是以多语种歌曲共唱等形式,营造团结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三是引入“剧本杀”等情景模拟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协作与逻辑推理,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程的理解与共情。网络手段是有益补充。一是运用抖音、翻转课堂等平台,以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文物、非遗、服饰等文化符号;二是开展“直播带课”,设置专题直播间,师生实时互动,增强知识传播的趣味性;三是设计“电子盲盒”环节,让学生随机抽取文化主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提升参与感。这些方式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优化课程设置。《概论》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对传统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科学安排课程开设阶段与方式,实现全覆盖与精准施教相结合。推动“概论”课程设为必修课。当前学生选课多受学分驱动,影响学习实效。应推动该课程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思政课并列,成为各大高校的必修课,实现全面覆盖。同时,优化评价机制,引入课堂表现、团队合作等多元指标,定期收集学生反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合理安排开设年级。本科生建议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此时学生学习能力强、知识吸收快,有利于课程效果最大化;大三、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升学压力,可适当减少课时。研究生宜在研一、研二开设,按专题模块讲授,如族际通婚、人口流动等;研三阶段因学业与就业压力较大,不宜安排修读。
总之,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第一方阵,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讲好用好《概论》教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不断优化课程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认同感,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YB20243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