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剀 贺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旅游强国建设,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昆明市充分发挥“春城”气候、生态与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旅居养老新业态发展,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产业基础上,形成了以“四季旅居”为核心吸引力,涵盖“景区依托型”“医疗康养型”“乡村体验型”等多元产品体系,构建了“一核两翼三带”的产业空间布局,2024年接待旅居养老游客186万人次,实现收入98.5亿元,市场需求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昆明旅居养老新业态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资源整合效能不足,“医养游”融合程度偏低,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产品供给层次不高,约70%仍停留在“住宿+餐饮+基础娱乐”阶段,特色化、个性化服务欠缺;配套设施存在短板,交通衔接不畅、适老化改造滞后;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护理人员占比低、流失率高;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行业标准缺失,品牌影响力尚未形成。面对上述问题,昆明应以“医养游深度融合、产品服务升级、要素保障强化、治理体系完善”为发展主线,系统实施五大攻坚行动,着力破解瓶颈,全力打造“国际春城·旅居胜地”品牌。
深化资源整合,构建“医养游”联动发展格局。一是健全统筹机制,成立市级旅居养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将工作成效纳入相关部门考核体系,编制专项规划并明确“一核两翼三带”区域年度建设指标。二是深化医养融合,推动市级三甲医院与重点养老机构建立“一对一”结对合作关系,开通急诊转诊绿色通道,共建联合门诊与康复中心,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嵌入式医养服务点,并将民族医药诊疗项目逐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三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整合景区与养老资源,开设“慢游康养专线”及配套服务,打造民族养生节庆IP,推出涵盖理疗、膳食与非遗的体验项目,建立“文旅养”融合项目库并对重大投资予以补贴。四是探索“旅居养老+”模式,推动“文旅商养”综合体建设,改造闲置物业为银发创客空间,试点“以房养老+旅居交换”等新型服务形态,培育情绪经济与融合业态。
聚焦产品创新,打造特色化个性化供给体系。一是精准分层供给,针对低龄健康、高龄失能及中端老年群体分别提供旅居分校课程、高端医养社区和“春城旅居卡”等多层次服务,并培育观鸟、垂钓等小众旅居业态。二是深挖民族特色,通过设立研发基金推动傣药理疗、哈尼药膳等产品开发,并在石林等地建设民族康养体验基地与彝族养生民宿集群。三是推进智慧赋能,搭建集成预订、健康管理、应急呼叫、医保结算等全流程功能的智慧服务平台,并对机构智能化改造给予补贴。四是打造环滇池都市旅居圈,重点布局低碳旅居与乡村活化项目,构建环滇池旅居带和城郊乡村旅居集群。
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一是构建便捷交通网络,依托中老铁路、渝昆高铁开通旅居专线巴士,改造乡村道路及公交地铁无障碍设施,在交通枢纽设立旅居养老服务站。二是推进适老化改造,制定旅居场所适老化技术标准,在核心景区增设急救点、休息座椅与无障碍卫生间。三是优化医疗保障服务,推动昆明纳入异地医保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开发旅居养老综合保险,并在重点区域设立医保服务窗口。
强化人才支撑,培育专业从业队伍。一是构建多元培养体系:支持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学院等院校开设旅居养老服务、民族医药护理等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培养旅居专业人才。二是强化技能提升培训:构建“线上+线下”培训体系,线上开设专业课程,线下组织集中培训;实施护理员“技能等级补贴”。三是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养老机构护理员待遇;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医疗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子女就近入学等政策;开展“最美旅居养老从业者”评选。
健全监管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一是健全标准体系,出台旅居养老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地方标准,建立第三方星级评定机制并与政策扶持挂钩。二是强化协同监管,明确民政部门牵头职责,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建立“黑名单”制度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三是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国际春城·旅居胜地”统一品牌形象,开展多渠道宣传推广,并依托产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强化保障支撑,筑牢旅居养老发展基础。一是资金保障工程,将养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每年5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重点支持医养融合项目和智慧平台建设;二是项目保障工程,建立重点项目库,滚动实施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专班”的推进机制;三是试点示范工程,选择滇池度假区、石林彝族自治县开展全域旅居养老示范创建,积极申报国家旅居养老示范城市,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通过三年攻坚,力争到2027年昆明市旅居养老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带动相关收入150亿元,塑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超级IP,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主要的旅居养老目的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旅居目的地。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昆明市决策咨询研究定向委托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