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戎 王海亭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是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讲活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故事、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资源宝库。充分挖掘和运用云南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挖“三交”史实,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实现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云南丰富的考古、古籍与实践资源,系统展现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三交”史实,为课程提供了实证支撑。因此,可通过纵向贯通与横向拓展,将统编教材框架与云南本土资源相融合,以具体史实立体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一方面,以教材“时间轴”为纲,嵌入云南关键实证,如晋宁滇王墓、南诏太和城等,直观呈现“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以教材“主题块”为纲目,结合茶马古道、土司制度等案例,将“丝绸之路”“行省制”“民族文化融合”等主题转化为具象认知。
活化多彩资源,讲活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应善用云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与表达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故事,提升课程吸引力与感染力。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以历史叙事为基础,构建鲜活教学场景。依托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借助青铜兵器、铁柱铭文、界碑残件等实物,通过“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等典型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云南自汉代以来从边陲之地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轨迹。二是创新教学形式,打造沉浸式故事体验。以云南民族故事为蓝本,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协作研讨等互动方式,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体验,让学生在虚实交融中感知历史脉络。三是运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成果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通过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火把节、昆明市磨憨镇磨整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等案例,展现非遗传承、边境村寨的现代化转型、民族团结园建设等生动实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认知。
聚焦关键认同,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是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干课程。课程应深入挖掘“三交”史实,活化历史叙事,聚焦认同核心,强化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认同。为此,教学需从理论学习、情感共鸣和实践引领三个层面协同推进:一是以理论学习筑牢认同根基。依托云南“三交”史实等丰富素材,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内涵,通过实证解析夯实认同基础,避免空泛说教。二是以情感共鸣深化内在认同。通过活化云南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实现从认知到情感的跨越,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三是以实践引领强化认同自觉。借助云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村落和文化传承活动等实践场景,组织学生参与民族团结项目、开展民族交流考察、体验传统文化,推动知行合一,在实践浸润中深化“五个认同”,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者分别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AC240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