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苏糸
当写字楼的灯光陆续熄灭,打工人踏上回家路,计划着用健身、聚餐或窝在沙发追剧来消解一天的疲惫时,一群年轻人却骑上电动车、戴上头盔,开启了另一份工作——送外卖。近日,据媒体报道,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网友开始分享自己下班跑外卖的日常,其中不乏大厂员工、医务工作者等。在他们的描述中,送外卖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好方式,能缓解本职工作带来的压力,还能带来一定收入。有人算了笔账:每天投入三小时送单,一天能赚一百多元,一个月下来可增收3000元左右。
利用下班时间做副业,既能增加收入,又能锻炼身体,听起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但在评论区,也有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质疑,全职外卖骑手风里来雨里去,月收入不过六千左右,兼职者怎可能轻松月入3000元?也有人吐槽,苦难不值得歌颂,若不是生活所迫,年轻人谁会选择去送外卖?还有人担心,兼职人数增多会抢占一部分人的工作机会。争议背后,折射出人们对不同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关系、就业压力的深层担忧。透过现象,我们不禁引出更深的思考:兼职送外卖的人群中,有多少人是为了强身健体,又有多少人是为了赚钱谋生?
如今,“斜杠青年”越来越多,副业也成为热门话题。南京大学的一项调研显示,国内一边工作、一边做副业的人数已超过8000万。同时,根据全国总工会2023年的数据,全国在职员工总数约为4.02亿人。也就是说,每5个打工人里,就有大约1个人在做副业。在平台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平台开展副业“搞钱”,成为很多人提升生活水平的优选路径。此外,近年部分行业裁员、降薪消息频出,年轻人内心缺乏安全感,多一份兼职就多一份保障,即便收入不高,也能让人多些安心。若副业与主业真能实现双赢,自然人人拍手称快;可如果主业看似光鲜,薪资却未达预期、福利保障也不完善,迫使年轻人不得不依靠副业填补缺口,那么这种情况就不是主动的“斜杠”,而是被动上“杠”,看似自由灵活的兼职,也异化成了被动“入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冷暖。年轻群体是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细胞”,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下班后囿于兼职送外卖,表面上看是“增收妙招”,实则暴露出青年就业质量堪忧的问题,这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并非好事。人的身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多人白天工作压力已很大,下班后还要牺牲休闲娱乐、陪伴家人的时间继续“打工”,恐怕身体难以承受,也会对第二天的主业工作产生影响。当大量青年人需要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维持生计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内卷”?这一现象应当引起社会对劳动价值、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层思考。
风会熄灭蜡烛,也能使火越烧越旺。拓展副业本身无可指摘,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需求,也有人在副业和兼职中校准了生活的坐标。回到“年轻人开始下班送外卖,有人兼职一月挣三千元”的新闻,大家争论的并非“送外卖好不好”,而是“年轻人为何不得不送外卖”。毕竟,如何让年轻人无需依赖“下班跑外卖”来缓解压力、填补收入缺口,让主业本身就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与获得感;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公平、有发展前景的职业环境,提供更多元、有成长性的副业选择,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远比单纯讨论“兼职该不该跑外卖”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