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张正
记得六年前第一次打卡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被满墙的手稿、书信和老照片狠狠震撼,尤其是外围那面抽烟墙画,瞬间把鲁迅先生那个年代的文豪气质拉满——边吞云吐雾边笔走龙蛇,让人真实感受啥叫“教科书里走出来的活历史”!没想到六年后再见抽烟墙画,居然是被游客投诉挂上了热搜。
据媒体报道,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吐槽,还跑去“浙里办”投诉要求更换鲁迅抽烟墙画,理由让人哭笑不得——她说原画是鲁迅在家抽烟,但墙画去掉背景后,感觉像在教大家“户外组团抽烟”,不仅危害健康还带坏风气,强烈要求换掉!这波操作直接把“文豪抽烟照”整成网络辩论赛导火索。
投诉者作为控烟“斗士”,其担忧或许并非全无道理——当游客模仿墙画动作在公共场所点烟打卡时,确实与当下“无烟城市”建设背道而驰。但若因此要求撤换经典形象,就是在搞“历史人物洁癖”,给强行套上伟光正的紧身衣。
鲁迅的烟斗从来不只是道具,本就是其文人风骨的组成部分,是深夜写作时的提神利器,是《野草》里烧穿黑暗的星火,更是民国文人的精神图腾。茅盾就曾回忆“他抽烟的姿态,像在思考整个人类的命运”,这种符号化的表达早已超越行为本身。当投诉要求撤下墙画时,本质上是在要求历史人物进行“行为矫正”,仿佛只要抹掉吸烟镜头,就能消灭所有不良示范。殊不知历史从来不是精修过的证件照,那些带着烟味、酒气甚至缺点的真实痕迹,那些“不完美”的瞬间,才让历史有了温度。就像没人会因为杜甫诗里提到“浊酒”而要求删除,为何偏偏要对鲁迅的烟锱铢必较?这种选择性记忆,本质上是在阉割历史的复杂性。
担忧“误导青少年”的善意可以理解,但真正的教育不该是筑起无菌墙,而是引导孩子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要放在时代背景下看待。所幸纪念馆给出了回应:既未粗暴撤画,也未回避投诉,而是开放反馈渠道。在笔者看来,这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非黑即白”争论更智慧。比如,在墙画旁增设“1920年代文人常态,请勿模仿”的语境提示,或将网红墙与禁烟警示标识联动设计等,都能保留历史原貌又能传递现代价值观。
要求鲁迅不抽烟,就像要求李白戒酒,我们该警惕的不是历史人物的“不良习惯”,而是当代人用现代标准去审判过去、急着给历史人物PS掉“不良嗜好”的傲慢,以及既想膜拜真实的灵魂、又要求他们活得像个无菌标本的诡异期待。历史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复杂性,如果连鲁迅的烟斗都要整改,下一步是不是该删除《孔乙己》里的高热量食物茴香豆?
真正需要教育的不是墙画,而是我们对待历史的那份矫情。不该轻易杀死历史的呼吸感,要让历史保持该有的“烟味”。毕竟,真正的纪念不是供奉完美雕像,而是让那些带着人间烟火气的灵魂,继续引领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