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7-21 11:37:20 【字体:

作者:杨晶

建设美丽云南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举措。今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化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早在2024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提出要“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这是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路径。新征程上,我们要锚定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新篇章。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时代,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根本观点和核心理念,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其中的实践伟力,积极培育弘扬生态文化,以文化的力量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

健全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作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共同构成美丽云南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云南在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发挥了生态文化体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下一步,要在健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生态文化宣传服务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生态文化繁荣发展。美丽云南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生态文化意义上,要求我们从价值观层面来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而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最终目标,是要让生态文明价值观被大多数人接受、认可并践行。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理论教育、宣传普及和具体实践,传播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之美,提高各族群众对美丽云南建设的认知和认同,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不断增强建设美丽云南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美丽云南建设的良好氛围。

推动形成民族文化传承与自然保护互促共进的云南模式。生活在云岭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在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验,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藏族的神山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彝族的森林文化,傣族“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朴素生态观,纳西族的“署谷”仪式,白族定期植树、封山禁伐的习俗等。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云南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美丽云南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和思想资源。《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推动形成民族文化传承与自然保护互促共进的云南模式”。因而,我们要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好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入阐释蕴含其中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与生态思想智慧,使其焕发出时代光彩;要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的生态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弘扬与美丽云南建设的要求、任务有机融合。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哈尼梯田、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民族文化传承与自然保护互促共进方面树典型、作示范,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故事”,不断绘就七彩云南美丽新画卷。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彝走廊多民族生态道德共识及其对生态协同治理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3XKS019)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