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作为时代的镜子与民族精神的火炬,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近年来,无数文艺工作者扎根云岭大地,创作出一批又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不仅赢得了市场与观众的广泛赞誉,更成为讲好云南故事、传播云南声音的生动载体。
根植民族文化
讲好云南的民族故事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凭借其承载民族集体记忆和价值观念的功能,成为云南文艺精品之“根”。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及实行区域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舞剧《云南映象》就是以文艺形式,让云南民族文化出圈的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后,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开启首演,带领观众重回70多年前的澜沧江畔。这场民族团结的文化盛宴,以艺术的力量跨越地域、语言、习俗的界限,为讲好云南的民族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积极贡献。今日云岭大地,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绽放,“平等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景,已从碑刻文字转化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现实实践,彰显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强大生命力。
肩扛复兴使命
讲好云南的时代故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文艺工作者“肩”扛复兴使命,聚焦云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教育发展等领域的显著成就,创作出一系列反映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话剧《桂梅老师》、电影《我本是高山》和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等,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燃灯校长”张桂梅的教育扶贫事迹。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将西盟佤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的真实历程搬上艺术舞台,讲述了扶贫干部接力奔赴、扎根边疆,带领阿佤群众从封闭原始走向开放发展,从贫穷落后走向幸福生活的故事。话剧《农民院士》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扎根云南澜沧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事迹为蓝本,用舞台艺术展现了科技赋能农业、知识改变乡村的磅礴力量。这些文艺精品让云南的时代故事成为鼓舞人心的精神号角,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心系绿水青山
讲好云南的生态故事
“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云南生态地位的重要性。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享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等美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文艺创作的天然宝库。云南文艺精品“心”系绿水青山,在生态人文纪录片《万物之生》的镜头下,多样生命与彩云之境相依而存,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之美跃然屏上。电视剧《杨善洲》和音乐诗剧《青山风骨》演绎了杨善洲退休后,在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的感人事迹。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绿色接力”,既是对云南生态之美的鲜活呈现,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宣传,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美丽中国建设事业中。
脚踏烟火人间
讲好云南的生活故事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与人民和生活之间的深刻关系。文艺工作者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脚”踏烟火人间走进云南的村村寨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倾听人民心声,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出发,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文艺作品。电影《一点就到家》讲述了三个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到云南千年古寨开启创业旅程的故事,展现了电商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用诗意的镜头语言描绘出云南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画卷,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无数人的向往。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引发强烈共鸣,正是因为它们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手牵四海宾朋
讲好云南的国际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区位条件独特,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接合部的云南,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秉持着“手”牵四海宾朋的开放姿态,云南文艺以多元形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每年举办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吸引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的艺术团体齐聚一堂,通过歌舞、戏剧、展览等艺术纽带,增进文化互鉴与民心相通。2024年“一路万象——中老铁路影像艺术展”开启全国巡展、中老艺术家联合快闪《中老铁路奏鸣曲》登上云南春晚,生动展现了中老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与深厚友谊。这些文艺形式让地处边疆的云南秀出“国际范儿”,充分体现了云南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
文艺精品犹如一个个讲述云南故事的文化信使,让中国和世界看到了云南的民族风情、生态之美、生活百态、时代风貌和国际担当。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挖掘云南故事的丰富内涵,努力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让云南故事成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生动载体,让更多文艺精品“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作者分别系云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文艺育德’视域下经典文艺作品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23JDSZK200)、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数字教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应用研究”(24JDSZK138)、2025年度云南省社科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云南文艺精品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典型案例库建设研究”(2025SBSJ03QN)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