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曼 吴小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明确部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二者在价值引领、资源整合、机制衔接等层面尚未形成有机联动。因此,深入剖析心理健康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既是回应时代需求的现实课题,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理念融合:深刻认识心理健康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心理健康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这一核心命题的双重面向:前者构成个体应对复杂情境的心理基础,后者则体现为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创造价值的能力表征,二者存在深层次的耦合关系。一是价值目标的同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育个体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其终极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则以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创业本领为目标,强调个体的价值创造能力。因此,二者均以“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心理支持,后者为前者拓展了实践场域,共同成为个体社会化的双重动力。二是能力结构的互补性。心理健康素养包含自我效能感、乐观、坚韧等心理资本以及同理心、冲突管理、团队协作等社会情感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则包含批判性思维、风险承担、机会识别等要素。心理资本是非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挑战情境,又会反向促进心理资本的积累与转化。三是教育生态的共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生态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二者通过课程融合、师资协同、评价创新等路径,进行要素流动与能量交换,最终能够实现自我优化与动态平衡,形成具有自组织特性的教育生态共同体。
课程整合:构建双螺旋的课程体系。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强化协同育人,需要以课程体系重构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课程设计的线性思维,构建“基础层—专业层—拓展层”三级联动的“双螺旋”课程结构。一是在基础层,以通识课程筑基。开设《积极心理学与创业思维》《社会情感能力与领导力》等课程,将心理资本理论、情绪智力模型等心理学内容与创业机会识别、商业模式设计等创新创业知识有机融合,构建心理健康与创新创业的交叉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内在关联,为后续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在专业层,以学科课程赋能。设计“学科知识—心理能力—创新实践”的教学链条,引导学生将心理健康素养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工程类专业中融入抗压能力训练,在文科类专业中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三是在拓展层,以实践课程升华。设置创业模拟实验室、技术创新挑战赛等实践平台,引入企业导师与行业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师资协同:打造跨界融合的教师队伍。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力量。要打破传统教师角色边界,构建包含心理导师、创业导师及学术导师的教师共同体,形成知识互补、能力互鉴、角色互嵌的协同机制。一是角色重构,从单一导师到复合导师的转型。传统教师的角色局限于特定学科知识的传授,难以满足协同育人需求。对此,应推动教师角色向“复合型导师”转型,即在明确教师在心理健康辅导、创业项目指导、学术研究支持中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促进心理健康教师掌握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创新创业导师具备心理学理论基础,学术导师树立实践育人理念。二是机制创新,从个体作战到团队协同的突破。构建“联合教研—课程共建—项目共育”的协同机制,建立心理健康教师与创新创业导师的定期教研制度,推动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的深度融合;设立导师联合工作坊,并引入行业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指导。三是能力提升,从专业深耕到跨界融合的跨越。开展专题研修、海外访学等项目,拓展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交叉储备;开展案例共研、工作坊实践等活动,帮助教师掌握跨学科教学的相关方法;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尤其是“双创”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
评价创新:构建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是育人的指挥棒。心理健康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协同,需要建立以成长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一是建立目标体系。在心理维度,采用心理资本量表、社会情感能力测评等工具追踪学生心理素养的阶段性变化;在创新维度,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创新人格特质评估等指标记录能力发展轨迹;在社会维度,通过社会影响力评估、伦理决策能力测评等工具衡量价值创造水平。二是创新评价方法。构建动态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状态变化、创新能力发展、团队协作表现等内容。将教师、学生、同伴及行业专家等纳入评价主体,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运用在线评价平台、移动学习应用等数字技术,提升评价效率。三是加强结果转化。基于评价数据生成学生素养发展报告,并建立“心理导师—创业导师—学术导师”的联合诊断机制,精准识别优势领域与短板弱项,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推动评价结果向教育实践转化。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就业与婚育压力叠加下大学生价值观异化风险及应对机制研究”(项目号:25SKSZ0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