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7-07 09:12:04 【字体:

作者:齐天翔

数智化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社会各种形态,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数智化时代对具有高阶思维能力、数智化素养等人才的需求,因此亟需做出改变。教育转变的重点之一在于教师,而青年教师作为民办高校的生力军,提升其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是承担教学的主要群体,其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直接挂钩,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可有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二,民办高校要在市场化的环境中生存,就需构建自己的教学特色,而教师是否具有时代意识,是否掌握时代前沿技术和动态,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较大;其三,民办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民办高校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而言,数智化时代,可采取以下举措提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理念重塑:构建民办高校数智化教育认知体系。民办高校应与时俱进,构建数智化教育认知体系,从而更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指导其进行教学实践。首先,要让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认识到,数智技术不但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还能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构,是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力量。其次,要通过专题培训、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帮助教师尽可能地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式,并列举经典教学案例,阐述数智化理念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让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数智驱动教学”的理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树立数智化教学理念。再次,民办高校要建立涵盖数智化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堂互动管理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模块的认知体系,开发出标准化的数智化教学流程,并鼓励教师积极在相关教学平台分享经验、协同创新。

技术赋能:打造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矩阵。在民办高校青年具备先进的数智化教育理念之后,还要从技术层面对其赋能,让其真正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扩充教学资源。民办高校可以引入市场上的热门学习软件,从超星尔雅、慕课中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其中的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课件,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其次,可借助教学工具软件,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豆包、DeepSeek(深度求索)、ChatGPT等人工智能软件辅助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如PPT、教学动画视频、对话录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课堂吸引力,提升学生兴趣。再次,可开展线上培训与交流,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民办高校可以邀请教育名家进行线上讲座,并组织青年教师观看学习,使其了解教育行业的前沿动态和教学改革趋势,并通过线上的方式与教育名家进行交流,探讨教学问题,分享教学资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此外,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准教学。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在线教学平台以及线下观察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对其学习时间、学习习惯、学习进度、作业完成度和学习效率等进行智能化分析,并利用SPSS等相关软件,分析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和学习困难。基于此,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辅导,从而实现精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制度保障:完善民办高校青年长效支持机制。教育制度可通过规范化和体系化的规则设计,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从临时性、短暂性和零散性的举措变成系统性、可持续性的长期战略,既能为民办青年教师提供有效的发展保障,鼓励教师学习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能力,同时也能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推动学校形成良性动态的发展生态。具体而言,首先,构建分层分类培养制度。针对不同的青年教师,制定出差异化培养方案,建立“新入职—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层培养体系,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其次,优化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学校应摒弃单一科研成果导向的评价模式,构建“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多元评价体系,并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权重量化,对不同的青年教师采取不同的标准,分别设立科研奖、教学奖、创新奖等,既减轻教师的考核压力,也激励教师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再次,民办高校可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标准。建立“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科研奖励+教学津贴”等复合薪资体系,确保青年教师劳得相配。同时,学校也可建立相应的青年教师关怀机制,对他们的生活、健康、工作情况等进行关怀,确保青年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此外,要建立公平公正的青年教师上升机制,敞开上升渠道,吸引有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加入队伍,让其充分发挥自身能力。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民办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3ZZ047)、2024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陕西MBA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大研究项目(合作项目)“数智时代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4HZ0607)的研究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