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7-07 09:10:06 【字体:

作者:吕晶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关键所在,而道德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贯穿整个教育工作始终的。课程思政是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事政治为依托,旨在塑造正确价值取向和全方位育人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作为一项育人育才的系统性工程,不局限于具体一门课程或一个部门,而是融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部门横向配合、各层级纵向深入,可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在数字化社会进程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高校专业课程改革和思政建设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基于此,数字化视角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着力点和探索方向,课程思政的数字化建设也将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为高校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的发展动能。

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学生体验。传统高校教育大多依赖于教师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吸收比较被动,其主观能动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相对匮乏必然导致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效果不佳。数字赋能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形式方法,其以新颖且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丰富着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VR技术为依托的沉浸式线上红色文化体验馆,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激烈场景,更加深刻地体悟到课程思政所蕴含的价值。再如,线上互动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拓宽了学生互动场域,还有效延长了互动时间,可进一步促进双方共同进步。

突破地域限制,保证教育公平。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教育上,地域间都存在着一定差距,保证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不同地域的高校,其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可能参差不齐。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即使在师资力量相对落后的高校,学生也能通过互联网接触到高质量的教育,从而有效缩小教学质量差距。同时,各大高校间也能依靠数字建设加强交流与协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力推动整个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进步,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例如,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可将教学成果传输至网上,让西部地区高校享受到优质思政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数字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径

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实践主体,是提升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水平的中坚力量。因此,需要重点强化教师数字素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其一,应当深入开展各类专题教育培训,发挥教师培训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保障作用。高校可定期组织交流研讨会,通过邀请思政专家进行系统培训或开设思政讲座,教授教师如何有效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完美融合,系统性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以及思政教学水平,努力与新时代教育改革相适应。其二,强化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与人才晋升挂钩,加大思政数字化建设科研课题资金投入,鼓励跨专业教师组建思政交流团队,共同研究课程思政创新模式。

依托数字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教学内容的创新均是保证课程思政与时俱进的重点。数字时代背景下,借助数字资源,优化课程内容,能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数字化浪潮中辨别是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首先,可依据不同专业的特色课程,挖掘其思政元素,搭建思政教学平台,鼓励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教管人员上传课程思政建设的鲜活案例,以实现信息共享与跨区域互动。以人文社科专业为例,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人物故事、思维方式等进行创新性展现,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可采用视频、动画等可视化形式阐释思政元素,实现数据信息内容的通俗化与人物故事的立体化;通过VR、AR等数字技术搭建“大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突破时空限制,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与英烈“对话”,与历史“交流”。

创新评价体系,实施动态监测。教学评价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依据。目前,部分高校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绝对指标,无法有效评估其综合素质。对此,高校应充分借助大数据等专业技术支撑,形成教学前期知识小测、中期考核和后期综合评价的全过程评估体系。具体而言,要注重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合格程度,又要关注进步程度、努力程度;要注重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整体成效和全面发展,又要关注特色发展和个性发展。

高校思政课程模式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还需更进一步以数字化为着力点,强化思政课程建设,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三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K24YG3140292);2023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善用“大思政课”,高职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三课堂”+“三联动”智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233073)的研究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