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同发展理念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7-07 09:07:27 【字体:

作者:薛凯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云南既是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也是边疆民族地区探索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前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云南发展锚定方向。近年来,云南创新工作思路,以系统性思维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生态红利,依托资源禀赋重塑发展动能,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要从生态法治建设、绿色产业转型、多元共治模式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完善制度体系,夯实协同发展根基。面对云南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及多民族、跨区域的利益协调需求,需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发展瓶颈。一是构建严密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针对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典型特征,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管理等法规,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建立“源头预防、过程监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制度闭环。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严厉追责破坏行为,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长效治理格局。二是建立绿色经济激励制度。依托绿色能源资源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可再生能源投资,推动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绿电+产业”发展模式。在高原特色农业领域,优化有机产品认证与补贴机制,引导茶叶、鲜切花、中药材等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升级。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推动碳汇交易试点,让生态保护的地区和群众获益。三是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大幅提升生态指标权重,构建“生态账+经济账”双考核机制。实行差异化奖惩,表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突出贡献者,问责造成环境损害的行为,倒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推动协同发展理念落地。

推动产业转型,培育协同发展新动能。云南立足资源禀赋,需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压力,依托绿色能源优势,实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进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制造业领域,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模式。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以降低生态影响。二是培育新兴绿色产业集群。发挥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资源优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点发展药物、化妆品等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快布局绿色数据中心,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有效融合。整合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等文旅品牌,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三是夯实高原特色农业绿色根基。聚焦茶叶、鲜切花、咖啡等优势产业,坚持绿色化、有机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着力打造“云系”“滇牌”品牌,让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迈向国际市场。

创新治理模式,构建协同发展格局。云南更需立足地区特色创新治理模式,构建多元共治生态治理体系。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夯实统筹协调机制。坚持生态优先顶层设计,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规划,统筹九大高原湖泊保护、长江流域修复等重点工程,借鉴滇池综合治理等成功经验,形成“规划一张图、治理一盘棋”的系统推进模式。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生态资源融资路径,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投入体系。二是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激发绿色转型内生动力。建立“理念引导+制度倒逼+技术赋能”的企业责任体系。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融入企业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倒逼高耗能企业建立清洁生产长效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盟,攻克工业固废、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技术,实现从“被动治污”到“主动创绿”的价值升级。三是凝聚社会共治共识,激发全民参与活力。系统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理念融入党政学习、干部培训和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和奖励机制,让生态保护监督成为全民自觉行动。以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等温暖故事为切入点,讲好生态保护云南故事,激发全民生态保护热情。

[作者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本文系云南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制度的云南实践研究”(项目编号:KC-23235752);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八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基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视域研究”(项目编号:2024-YNUMY-03)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