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莹莹
新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变乡村产业单一的难题,还能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发展,增加农村农民收入,也有助于破解以往乡村建设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难题,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谱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乡村生态的保护与发展。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建设,是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一,应着眼乡村发展方向及特征,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应明确乡村生态保护目标,出台相关的生态保护措施,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利用和管理,保障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相协调。其二,应推动乡村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农业发展基地。组织相关技术培训,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降低化肥施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其三,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建立健全乡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动态把握生态环境现状,及时了解生态环境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改进举措,保障乡村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其四,应加强乡村生态旅游与多部门、各社会组织的合作与联动。发挥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相关主体的优势作用,共同致力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资源环境管理,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其五,应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就乡村生态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生态保护价值等内容进行宣传,促使村民积极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绿色生态资源的引导与植入。实施绿色生态发展战略,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其一,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多主体投资,推动绿色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政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者,应着眼乡村绿色旅游发展规划,立足发展目标与方向,设置专项资金支持,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优势,鼓励社会组织和相关旅游企业参与其中,为绿色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社会资本支持。其二,加强规划和设计指导。在保障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科学选址,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乡村生态文化资源,在合适范围内开发绿色生态旅游项目,避免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系统之间的发展冲突。其三,加强生态技术支持与培训。政府可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担任生态技术培训讲师,引导乡村文旅产业从业者深入了解旅游项目开发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内容,明确科学开发路径与运营方法,以实现文旅融合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促进乡村振兴。其四,加强对乡村文旅产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监管体系,严格控制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对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换取发展利益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发挥村两委和合作社的优势作用。村两委和合作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可提供管理培训与技术支持。政府可委派村两委组织、合作社成员参与专业培训活动,以文化旅游服务、市场宣传推广等为重点培训内容,为其更好参与到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其二,可拓宽融资渠道。以乡村文旅融合发展项目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搭建融资平台,以满足乡村文旅业务的资金需求。其三,可建立合作社联盟。村两委可鼓励各合作社在文旅融合项目上形成发展合力,建立合作联盟,共享文旅产业发展资源,并向村民普及文旅产业发展优势及相关政策支持,增强村民对合作社的认同感,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积极性。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一方面,丰富人才引进渠道。吸引高质量、高技能专业人才深入乡村,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高乡村经济韧性,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构建专门的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专门的人才招聘平台,专设乡村文旅人才招募专题,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组织的交流合作,入校宣传乡村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乡村文旅事业中。二是吸引本地人才回乡发展。营造良好的文旅产业发展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与创业支持,给予资金扶持,让本地人回乡参与到文旅产业建设发展中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丰富人才孵化方式。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孵化机制。为乡村文旅创业者提供专项培训、资源优化、评估指导等服务,设立创业基地,提供文旅创业场地,以推动其成长发展。二是组建乡村文旅人才研讨会,就创业经验、项目开发、资源利用等内容进行分享交流,畅通乡村文旅人才的交流互动渠道,以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吸引人才留乡作贡献,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基于乡村文旅人才发展特点,明确人才评价指标,建立系统评价体系,以评促强,为选拔优秀乡村文旅人才提供科学评价依据。二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乡村文旅人才提供优质的福利待遇、经费补贴,并对表现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以激励更多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中。
(作者单位:桂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