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涵
近日,应急管理部通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10起灾害成功避险案例,对相关部门和人员予以通报表扬。通过严格落实并成熟运用“1262”精细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云南让各项防灾救灾举措“跑”在洪水前,在与暴雨的抢跑中,上演了一次次“教科书式”的紧急避险,有力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汛情越复杂,越考验各地区各部门的综合研判、协调联动能力。云南创新“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通过气象部门提前12小时、6小时和2小时三次递进式预报强降水,落区至县、乡镇层级,同步触发应急防汛部门的分级响应措施,确保预警信息与防御行动精准衔接。该机制有效破解了云南因地形复杂导致的检测监测困难、预警传达受限、应急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这是云南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取得主动权的关键。
防汛减灾救灾,是一场同时间赛跑的战役,只有将防灾关口前移,时时刻刻、桩桩件件都跑在灾害来临前,才能掌握先机。气象预警是防灾的第一道防线,预警早一秒,风险便少一分。提前预警,快速通知,让大家知晓危险,有时间应对,这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各种预报预警信息必须以最快速度直达防汛工作一线、直接到村、到户、到人,提前做好危险区域群众转移撤离工作。从云南各地的实践看来,正是通过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让气象预报预警与基层响应实现无缝衔接,才为群众转移避险赢得了黄金时间。
防汛减灾工作链条环环相扣,预警预报是否精准,防御调度是否顺畅,部门联动是否畅通,巡查防守是否牢靠,每一环都关乎防汛救灾工作的质量,每一步都需要下足绣花功夫,做精做实做细。横向看,“1262”机制破除了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各级职能部门配合越来越协调,点对点精准调度实现了扁平指挥、联合调度;纵向看,破除了行政层级限制,从省至村时刻做到有“叫”必“应”,将党的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防汛救灾的强大力量。
“1262”机制发挥强大作用的背后,人的因素同样至关重要。可以说,责任心的强度决定着风险管控的精度,也决定着防汛抗灾的成效。河水上涨时,河边早已有工作人员用沙袋加固了河堤,村党支部书记挨家挨户通过喊话提醒。在这些教科书式的避险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基层干部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他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执行力,为群众打通了生命通道。
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当前,云南防汛形势依旧严峻复杂,我们要进一步用好“1262”精细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时刻保持迎战状态,筑牢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