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志红 张燕 姜博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制度,是破解基层治理“权责倒挂”困境、纾解“小马拉大车”结构性矛盾、深化基层减负赋能改革的关键举措。然而,权责职能交叉、条块关系不顺、制度保障不足等矛盾,导致基层干部“不会为”“不敢为”问题凸显,亟需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构建权责明晰的治理框架。一是权责事项精细化。以推动履职事项清单落实落细为目标,对应履职事项进一步细化工作事项、责任科室及岗位,形成“法定职责必为、协办事项有据”的治理框架。二是任务编码标准化。通过清单任务细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明确“该管什么、怎么管”,实现行为可追溯、可评估。三是资源匹配合理化。推行“资金编制随清单走”机制,重点倾斜经济、社会治理、民生等领域。基于人口结构、政策变量、发展规划等对清单实施全周期适配度评估,动态调整修订清单,确保科学性。
精准赋能破解“本领恐慌”难题。一是开展干部教育场景化培训。聚焦乡村振兴、应急抢险、综治维稳等领域,搭建立体化培训平台,围绕“基层所需、培训所能”,使培训内容与工作场景实现精准匹配。二是推动干部任职双向化轮岗。建立“清单岗位库”制度,建立县、乡两级“同责不同岗”干部双向流动、能上能下工作机制,锻造一支复合型基层治理的云岭铁军。三是建立人才培育传帮带体系。建立“老新结对”长效机制,将基层治理中的“土办法”“金点子”转化为标准化经验库,重点培养一批满足基层治理需要的精兵能人。
强化激励保障构建“敢为”生态。一是权责对等闭环。围绕“清单准入+权责对等”闭环,结合实际下放城市管理、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部分执法权,推动基层干部由“协调员”向“执法者”转换。二是完善容错机制。建立“清单管理+程序规范+效果评估”机制,划定容错边界,实行“首错免责”。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实行清单履职星级评定,推行县直部门、乡镇“双向互评”考核,将结果与晋升、评优、待遇挂钩。
多元协同破解“单兵突进”局限。一是制度场景融合。将清单嵌入“智慧乡镇”平台,构建闭环管理体系。建立“清单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强化政策保障。二是需求动态响应。搭建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建立“定期响应、限时办结”机制,为清单动态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三是重构协同网络。将社会组织协同、群众自治事项纳入治理体系,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针对基层专业技术短板,引入第三方专业化支持。
[作者分别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禄劝县皎平渡镇党委书记、威信县罗布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