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28 10:37:27 【字体:

作者:杨紫棋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鼓舞和激励我们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场所,高校要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打造新时代铸魂育人新高地,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携手”中聚铸魂育人之力。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广泛的社会基础,要充分调动育人主体、持续发掘育人资源,使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持续延展思政课堂教学“半径”的同时,收到正本清源、提质赋能等多重功效。一方面,要着眼于构建目标同向、要素同质、载体同建、步调同频的完整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对“内”完善党政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后勤服务保障及教辅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对“外”建立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沟通交流机制,“内”“外”兼修,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红色文化为纽带,打破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政”的现状,激发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整体育人合力,推动形成从小学的真善美启蒙、初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高中的文化自信塑造、中职的职业精神发扬,到高职专科的国家战略对接、大学的科技创新引领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生动实践。

在“行走”中固铸魂育人之基。回望历史,红色文化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进步伐,既体现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精神层面,也熔铸于遗迹遗存、文化艺术等具体形态。观照现实,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通过把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回答时代之问、青春之问,让青春脉搏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从两方面综合考量,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要坚持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横向贯通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让学生在触摸红色历史中感悟初心,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担当使命。具体说来,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要转变教学观念,聚焦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共鸣点,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思政课学习的主人。二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教师责任感。要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校内课堂+校外基地+网络空间”的三维教学矩阵,强化教师的行动自觉,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红色文化传承,产出更高水平的科研精品,并将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不断提升铸魂育人的思维鲜活度,更好发挥红色文化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

在“沉浸”中拓铸魂育人之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程内容枯燥、说教色彩较重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特别是在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善于打造沉浸式课堂,让思政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持续滋润学生心田。在内容安排上,着眼于为学生成长夯实思想基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坚持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更好地品味真理的甘甜、感悟思想的伟力,舒缓浮躁感、价值虚无感、社会焦虑感等“现代性不适症”,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形式设计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结合专业教学合理嵌入育人要素,构建数字化、协同化、常态化的优质资源供给体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体验、感悟,进而完善精神世界、实现成长进步。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教育学院)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