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茶志高
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为深化民族团结、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范式,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系统性保护民族文化根脉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结合有形文化遗产保护和活态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聚焦于传统村落、特色建筑的有形保护、非遗活态传承的无形保护,指出要结合现代需求创新传承方式,激活文化生命力,文旅融合形成示范效应,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延续民族文化命脉。
文明标识、文化地标厚植文化认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文化地标是中华文明标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物质载体。文化地标作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既是文明演进的见证者,也是文化基因的承载者。它们以物质形态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集体记忆的具象表达。诸如木府一般的文化地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信息,是人们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文化知识宝库。在城市建设中,文化地标通常具有显著特征和公共属性,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共同活动和交流场所。文化地标是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文化地标作为特定文化的具象体现,在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化地标能够直观地让人们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和奋斗,从而唤起对民族历史的认同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地标是文化认同的象征,能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能成为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成为凝聚集体认同的重要纽带。
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古迹、文字古籍等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在新时代得到激活,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赋予其生命力,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正体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文化地标、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文化符号、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之间的深层互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地标的重要指示,聚焦文化根脉的保护与传承,守护“多元一体”的文化瑰宝。强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古老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守根脉、筑体系、向未来”的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协同路径。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