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姗姗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其教育培养工作不仅对党员个体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更会对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面对社会变革及国际形势发展,如何创新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模式,激发其内在活力,已然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管理体系优化等多个维度,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提高立德树人实际成效,实现党建与育人一体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更新教育理念,厚植信仰之基。首先,要筑牢思想根基。高校党组织要将政治建设置于首位,着重强化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引领大学生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次,高校党支部要充分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及政治学习等载体,持续稳定地开展理论学习活动;还需紧密跟随教育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推行“沉浸式学习”模式,如运用VR技术打造“党史VR体验课”,开发“红色故事微剧场”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使党员切身感受党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激发其使命感与责任感。再次,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党员的个体差异及兴趣爱好,引入“个性化学习路径”理念。如开展“党员微课题”研究,鼓励党员在自身专业领域深入钻研,发挥自身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当中。
拓展教育内容,铸就时代新人。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重点所在,高校党支部需密切跟随时代节奏,贴近党员实际需求,持续拓展并丰富教育内容。除了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历史、党章党规党纪等之外,还应着重把党的理论成果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引导党员关注社会热点。同时,高校需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行动。高校可组织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及社区治理等实践活动,依托“实践育人”模式,促使党员在服务社会时增长才干、锤炼品性。此外,推行项目式学习模式,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党建+专业”项目。如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开展“绿色党建”项目,剖析如何在党建活动中融入环保理念;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发党建App或者小程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
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习活力。教育方法创新对于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实际效果至关重要。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据大学生党员自身特点及需求,摸索出一套契合时代特性又有实际效果的教育方法。例如,高校可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式学习平台。线上平台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及互动空间,如借助在线课程、直播讲座、在线测试等方式,使党员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交流。线下平台则可组织实地参观、情景模拟等体验性的学习活动,让党员在参与过程中增强党性观念,提高党性修养。实施“党员导师制”是创新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径。高校可邀请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导师,为大学生党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导师可定期和党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为党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指导。开展创意活动是激发党员学习活力的重要方式。例如,举办“党员微课大赛”“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鼓励党员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时事政策、社会热点等主题,制作微课视频进行分享与交流。
优化教育管理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管理体系是保障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高校应构建完善的党员教育管理体系,促使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在教育管理进程中,高等院校要着重关注方式方法的创新,如推行“标杆式”引领,借助选树典型人物及事迹,引领带动身边的学生成长成才;推行“提升式”辅导,利用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为党员提供学业指导、生活关怀等协助;推行“帮扶式”支持,通过日常观察、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察觉并解决党员的思想及工作问题;推行“跟踪式”管理,创建“党员成长档案”,对党员的发展进程展开全面考察与跟踪,保证其始终保持先进性及纯洁性。高校在优化教育管理体系时,要着重推动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走向科学化。通过党员大规模集中轮训、严格日常教育、深化实践锻炼等举措,着力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党员在重大任务、重大斗争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培训,提升党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如开展党务工作者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指导。高校还需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育管理体系,搭建“党员学习共同体”,鼓励党员之间营造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共同提高学习能力和党性修养。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党组织、教师及学生共同努力并持续探索。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及优化教育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为党的事业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新生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大学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