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教学构建研究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26 15:16:31 【字体:

作者:刘薇

2023年4月3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思想,就是要全面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政治认同是思政课重要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形塑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大中小学思政课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的体系设计。设计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一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接续递进的闭环式政治认同教学体系,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理想形态”的基本前提。一是认同目标设置。小学阶段重在涵养政治情感,中学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养成政治行为。二是认同内容侧重。小学阶段重在培育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中学阶段重在塑造制度层面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重在培育价值观层面的政治认同。三是认同策略选择。小学阶段重在“以符启人”,中学阶段重在“以情动人”,大学阶段重在“以理服人”。四是认同层次实现。小学阶段重在启发自然认同,中学阶段重在塑造强化认同,大学阶段重在固基理解认同。各学段的认同目标、认同内容、认同策略以及认同层次横向上有机融合,纵向上阶梯递进,形成矩阵式纵横交错的政治认同教学体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的教学要素。推动“理想形态”的政治认同一体化教学体系动态运行,需要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介体以及教学环体等基本要素发挥协同作用。一是思政课教师在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要依据不同学段把握政治认同教育的核心目标、选择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路径、营造政治认同教育的有利情景以及组织政治认同教育的实践活动等。二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应立足于不同学段的基本学情,采取恰当手段促进学生的“主体觉醒”,激发其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三是教学介体在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中应发挥关联承载作用,包括承载不同学段政治认同教育的任务目标、关联政治认同教育的教学要素、促进政治认同的生成与转化以及强化政治认同的教育效果等。四是教学环体在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中应具有熏陶浸润作用,能够为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提供物质文化空间、对教育对象形成思想引导与精神引领、助力政治认同的自我塑造等。

大中小学思政课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策略。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育框架下,需要通过教学载体、机制、方法和手段等的提升促进政治认同生成,以实现不同层级的政治认同教育目标。小学阶段要以鲜明符号唤醒自然认同。要充分发掘小学教材中各种政治符号的精神理念与政治内涵,并对其进行时代阐释,使之更加契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需求。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与心理接收机制,创新政治符号的载体形式与承载形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涵养小学生的政治情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之情。中学阶段要以生动情节塑造强化认同。从知识储备与学习规律来看,中学生群体较难从抽象的概念直接开启对复杂政治内涵的认知和理解,他们往往更加习惯于从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循序渐进地展开对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与价值认知。因此,中学阶段要以教材为基本,遵循调整构建政治情节叙事,通过文字载体、影像载体和实践载体的开发与创新,塑造鲜活人物形象,展现生动故事情节,以生活化、具象化的方式提升政治认同教育的“在场感”,使学生在情感交融中提升政治素养、接受政治理念,形成强化认同。大学阶段要以正确价值观固基理解认同。要在课堂内营造“问题驱动”式、双向交流式的对话和交流场域,在课堂外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育基地,构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场景,使大学生对政治现象、政治价值形成理性研判,并自觉升华为内在的价值规范,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身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实践,实现理解认同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思政课教师专项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24JDSZK020)的研究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