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博物馆——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守望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19 10:44:25 【字体:

西南联大博物馆。 记者 陈飞 摄

作者:李红英

在昆明翠湖畔,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园内,一座朴素的纪念碑、一间简陋的铁皮屋顶平房、一个肃穆的墓园、两个石雕火炬、一块绿荫的大草坪如今依然向我们静静地述说着那段抗战历史中民族的苦难和教育的传奇,这里,是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旧址。旧址内有一座承载着西南联大特殊历史记忆的博物馆:西南联大博物馆。作为原址型的博物馆,它不仅保存着中国教育史上最珍贵的文化抗战记忆,更是在时代发展中探索着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之路,担当着博物馆的时代使命。

历史守护:保存民族的集体记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坚持办学。但随着南京失守,武汉告急,战火危及长沙,三校只好再次西迁在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办学。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短短8年多时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75位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及一大批栋梁之材,成就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传奇”的美誉。

今天的西南联大博物馆,全面收藏、记录和展示着西南联大这段非凡的历程,守护这段珍贵的民族记忆。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时指出:“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进一步传承好西南联大红色基因,发挥好西南联大博物馆育人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教育传承:让联大精神历久弥新

西南联大博物馆不仅要守护这段珍贵的抗战记忆,更需要把文物背后蕴藏的历史精神照进现实。

多年来,西南联大博物馆努力探索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做好博物馆的日常保存、收藏、整理、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工作,整合高校资源,在课程建设、信息化建设、智慧化服务、现场教学、研学活动、学术论坛、丰富社会教育活动等方面全方位持续开展活动,把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历史回答,与今天个人追求和国家命运相连的使命结合起来,开展“博物馆与我们”的主题对话。截至2024年12月,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达123.53万人次。

创新发展: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今天,博物馆正在从单一的历史展示场所转型为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从历史保存到未来对话,西南联大博物馆努力超越传统博物馆(纪念馆)的历史展示叙事方法,利用科技赋能、创新教育形式、融合新的形态,把承载历史精神的场所意义展现出来,进一步适应和满足新的需求。

西南联大博物馆担当使命、走向未来应当何为?面对这个重要命题,博物馆将进一步挖掘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融合今天时代的需求,推出西南联大VR大空间展示、西南联大数字空间和西南联大文化空间系列参观体验项目,运用AI技术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连接,让参观者“穿越”回抗战时期的联大校园,与先贤大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以数字赋能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吸引力,让联大精神以新的形式不断传承和发展。

展望未来,西南联大博物馆在坚守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应该成为历史稳定的“文化钟摆”——用历史的重量校准方向,又以创新的动能持续摆动;博物馆要持续通过创新展示方式、深化教育功能、拓展国际视野,让这座精神殿堂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期望在每个参观者走出场馆时,都能为这两个问题找寻答案:如果生活在西南联大时代,我会如何选择?在当今巨变中,那个时期的历史精神如何指引我?

(作者单位:西南联大博物馆)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