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嵘
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出大量以“记录萌娃日常”为名的账号。调查发现,这些看似天真烂漫的内容,有不少是家长与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演绎”——从人设打造、脚本设计到流量变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流水线,实现“儿童网红”批量生产。
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容、稚嫩可爱的举动,总能瞬间融化人心,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然而,当这份纯真被过度消费,成为赚取流量的工具时,其性质便发生了负面的变化。在各种MCN机构策划推出的剧本中,孩子们被赋予了各种人设,或是聪明懂事的学霸天才,或是调皮捣蛋的小机灵,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设计,成为视频的流量密码。然而,这种人为制造的“萌点”背后,却是对孩子天性的扭曲与束缚。
更为严重的是,这条商业流水线的存在,让“儿童网红”成为了一种可批量生产的商品。MCN机构与家长的合作,使得孩子们被过早地推入了成年人的世界,被卷入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舆论压力中。在这些视频中,孩子们或许能够收获短暂的欢笑与掌声,但长此以往,被“家人们点个关注再走”和“挣直播打赏零花钱”所充斥的日常,可能会模糊他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影响他们形成正向的价值观。
儿童沦为商业工具的背后,是多重监管盲区。法律层面,《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明令禁止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营利性演出,但“家庭日常分享”与“商业推广”的界限在亲情滤镜下变得模糊。例如,某母婴账号每月发布20条儿童视频,其中18条植入商品链接,却能以“亲子互动”名义规避审查;某些机构利用AI换脸技术可以批量生产“萌娃”视频,但机器审核却难以看透这种伪装。
此外,“儿童网红”的商业流水线还存在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儿童隐私的泄露。在短视频平台上,孩子们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乃至日常生活细节都可能被曝光,这无疑会给他们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其次,过度曝光和商业化运作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长期处于聚光灯下,孩子们往往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恐惧,这种心理压力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不利的。再者,这种商业化的育儿方式也可能会扭曲家庭教育的本质。当家庭收入与孩子表现息息相关时,很难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与教育不变味。
破解“童年商业化”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范式。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力度,出台法律法规规范儿童网红产业的发展。对于违规操作、侵犯儿童权益的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和处罚。其次,平台方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与管理力度,不让低俗、恶俗的内容肆意传播。同时,应建立更为严格的儿童保护机制,对涉及儿童隐私、身心健康等内容实行严格的审核和管理。再者,家长也应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教育理念,不能盲目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从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童真不应成为流量时代的商品。期待社会各界能提高对“童年商业化”的认识,让儿童回归生活本真,让成长挣脱流量枷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