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故事深度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质升级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14 17:21:11 【字体:

作者:杨盼 耿立春

高校思政课在时代新人培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承载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功能。中国故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具象化素材,也是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纽带。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规律和方法,系统建构中国故事深度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质升级的创新路径,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引领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努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动能和成长智慧。

立足课程属性,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是政治属性,其作用和功能决定了讲好中国故事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内在要求,以故事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背后的道理哲理学理。构建“理论新进展—历史新发展—实践新成就”为框架的三维叙事体系。以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鲜活、真实和有效,突破思政课理论灌输的有限性。此外,立足高校思政课的战略属性,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故事。以“大历史观”贯通中华文明演进脉络,系统建构“筑梦—逐梦—圆梦”的叙事链条,在六门思政课的具体教学设计中有效发挥合力作用。选取叙事链条中具有引领力和感召力的典型故事,展现中国精神的思想内涵、文化基因和守正创新。

基于学情特点,优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做好学情调研,是思政课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针对“00后”青年学生的认知偏好以及“网络原住民”的成长背景,需要有效选择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策略。一方面,要紧紧把握青年学生数字化生存现状,以“术”提效。在学情调研中找准理论讲授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以丰富的实景场域和立体场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增进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意识,增强研究阐释能力。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政课教学规律,从故事中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聚焦网络时代青年学生所思所想所惑,通过“问题链”的教学设计,由故事搭建理论和实践双向奔赴的桥梁。

紧扣理论内涵,构建中国故事的内容矩阵。中国故事内涵丰富,体系涵盖“历史—现在—未来”的时空维度,也包括“个人—社会—国家”的立体层次。打好讲好“中国故事”的“组合拳”,要讲出故事的温度、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发自内心愿意听、感人肺腑喜欢听,在多维故事供给中有思考、有收获、有行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要通过构建“革命—建设—改革”的叙事轴线,讲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推进和拓展现代化建设的故事。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则要聚焦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的典型故事,讲出理论的时代感,实践的新举措和真理的价值性。

聚焦实际,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的多元主体。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明确由谁来讲这一关键命题。思政课教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角色,但并非唯一角色。在讲故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故事体系向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转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吸引更多主体加入讲好中国故事的行列中。如要讲好“大国崛起”的硬核故事,大国工匠、劳模、先进人物等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弥补思政课教师专业领域的短板,使故事更加亲近、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此外,还需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让中国故事充满青年味,砥砺青年学生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激发青年学生增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和思想认识。

突出地域特色,谱写讲好中国故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宏大开阔的世界眼光,同时需要体现区域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社会面貌实实在在的发展变化,由衷体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增进的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对蕴含在故事中的道理哲理学理自觉由情感认同层面上升为对“四个自信”的强烈认同。以云南为例,讲好“一步跨千年独龙族整族脱贫的故事”,不仅可以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价值追求,还可以讲清楚民族边疆地区在两次“一步跨千年”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人类文明演进提供的生动实践,更可以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中提到的“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深刻内涵。

[作者分别系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云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云南省“双百双进”活动调研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SBSJ14YB)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