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的运用和创新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14 15:54:32 【字体:

作者:郑小升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其认知结构呈现多元开放的特征,传统思政课在内容供给与教学范式上存在明显的适配性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构建理论阐释、案例解析、实践反思的认知闭环,推动抽象理论向具象实践的认知迁移。总体而言,案例教学法的核心优势在于:以情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内驱力,以问题导向式研讨提升思维批判性,以跨学科知识整合培养系统认知力。因此,深入探究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创新应用路径,对于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育人质量,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锚定思政导向,精选案例内容。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案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教学成效的好坏,其选取应遵循价值引领性、知识契合性和时代关联性三大原则。一是坚守思政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优先选用突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二是紧扣教学要点。案例选取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与必要性,能够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和内容相互契合。对此,应建立案例与知识点的对应矩阵,采用阶梯式案例设计,从基础认知到综合运用形成难度阶梯;案例运用应依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案例引入时机与频率。三是贴合时代脉搏。遵循“三维度”标准,着力提升案例的现实解释力。在时效性维度,选取近三年重大事件与社会热点案例;在关联性维度,选取与学生专业背景、生活经验、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案例;在启发性维度,选取蕴含深层社会矛盾与理论张力的案例。

规范编写形式,充盈教学典例。加强标准建设、资源整合、内容迭代,打造形成具有学科特色、时代特征、实践导向的案例教学资源体系。一是构建规范流程。制定分级分类标准体系,针对不同类型案例设定编写规范;构建“三审三校”流程管控机制,优化主题凝练、内容架构、问题设计、审核修订等环节;建立专家评审、同行评议、学生反馈等质量评估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案例内容与呈现形式。二是广拓来源渠道。在资源供给上,构建历史事件、经典文献、现实热点、学术前沿四元供给体系;在开发主体上,构建教师原创、学科共建、社会协同的三元创作格局;在案例类型上,构建理论、实践、思辨融合的三元内容结构;在适配应用上,对与学生体验距离较远的知识难点或知识储备不足、理论思维力较弱的学生,可效仿法律用语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总体牵引作用的“主案例”,突出实践到理论的转化、具体到抽象的提升、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职业到专业的深化、榜样到个体的启发,有效消除理解障碍。三是迭代内容体系。实时跟踪国家战略部署、社会热点问题等,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定期梳理与更新已有案例,使思政课紧跟时代步伐。

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数智赋能。充分释放案例教学的效能,需要系统化再造教学流程、深度化融合数智技术以及多元化创新教学活动,从而营造案例教学新生态。一是重构教学流程。在课前阶段,遵循“案例遴选—问题设计—学情预判”的备课逻辑,开展案例比较与学情分析,制定教学预案;在课中阶段,遵循“情境导入—深度研讨—理论升华”的组织逻辑,引导学生透过案例表象掌握思政理论本质;在课后阶段,遵循“教学反思—知识内化—能力迁移”的巩固逻辑,教师全面反思教学过程,学生则回顾案例内容,深化理解运用,实现教学相长。二是深化技术融合。搭建混合式教学平台,设置同步课堂、异步研讨、智能辅导等功能,精准分析教学数据与学习数据;开发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案例,运用虚拟仿真、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手段,模拟案例情境,推动案例教学从平面化呈现转变为立体化体验。三是开展多元活动。设计观点对冲、论据博弈、价值思辨等研讨活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促进思维进阶;实施角色扮演、决策模拟、情境推演等体验式学习活动,通过角色代入强化情感共鸣;完善方案设计、社会调研、成果转化等实践育人链条,实现从思维激活到情感共鸣再到能力提升的递进式育人效果。

提升教师素养,淬炼教学匠艺。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质量。因此,要加强教师素养培育,推动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场域中的有效实施。一是强化专业培训。建立包含基础培训、进阶研修和高端论坛的三级培训机制,系统化设置培训课程,阶梯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搭建培训平台,运用工作坊、案例研讨、教学观摩、课堂诊断等方法,加强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和同伴互学,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全流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深耕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围绕案例教学开展实证研究,探索教学规律,以科研促教学;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术论坛与研究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体系化建构适合自身学情的案例教学理论;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范式与操作标准转化,为思政课案例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三是深化团队协作。组建案例教学团队,强化跨学科、跨学校、跨领域的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对此,应建设案例开发与教学研讨协同平台,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沙龙等途径,共享教学经验,生成教学智慧;健全传帮带机制,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推动案例教学经验的代际传递与案例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

[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中心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党建引领基层情感治理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BDJ086)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