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体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14 15:20:30 【字体:

作者:戚跃

当前,文化、体育、旅游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文化赋能、体育引流、旅游承载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不仅能激活消费潜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而且能通过资源整合提升新质生产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强文化引领,深挖文化赋能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由此可见文化的引领潜力与价值所在。文体旅产业融合作为“文化+”的重要实践领域,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与价值重构,可赋予旅游场景文化内涵、提升体育活动的文化附加值,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从而可直接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文化引领的价值还在于通过挖掘和展示当地独特又优秀的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中,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开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例如,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将藏族非遗“华锐则柔”舞蹈融入景区展演,开发土族盘绣文创产品,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转化。这一过程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更通过“旅游+非遗”模式创造了经济价值,开拓了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路径。文化赋能还表现在挖掘和展示各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上,无论是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还是现代艺术,都能吸引更多游客,进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例如,各地的文化节庆活动、博物馆夜场活动、传统工艺体验等,都是将文化融入旅游的生动实践。人们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可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这些文化活动为体育赛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背景和环境。比如,在一些国际体育赛事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可增加赛事的吸引力和观赏性。文化还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文化创意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可催生新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比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体育装备设计,或者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体育体验项目,为体育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体育带动,发挥体育引流作用。体育作为一种集体活动和社会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与文化和旅游紧密相连。作为展现体育精神和价值重要方式之一的体育赛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和体育爱好者。要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联动、引流效应,特别是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等,能够显著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建设。比如,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和2024年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实力,也让这些城市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获得了广泛赞誉。体育赛事能够促进旅游消费、丰富旅游产品。赛事期间,大量游客涌入举办城市,带来了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消费提升,广泛参与体育活动、游览体育场馆、感受体育文化氛围等。其中,体育场馆设施不仅是比赛场所,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赛后其不仅可成为热门的旅游打卡目的地,还可成为集健身锻炼、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多样化体验地。体育还具有文化传播功能,不仅可通过举办国际赛事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还能通过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赛事活动,诸如武术、龙舟、舞狮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加强旅游承载,拓展旅游资源空间。在文体旅深度融合过程中,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是人们体验不同文化和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以旅彰文”强调的就是通过旅游活动来展现和传播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群众性活动,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旅游者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文化遗址、村落民俗等,深入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不仅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更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例如,旅游地的文化展览、旅游纪念品中的文化元素等都是旅游对文化传播的贡献。部分地区为吸引游客,不仅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还不断挖掘经典人文故事,打造人物标志建筑,深挖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游客开拓了多样化的旅游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当地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道路、消费服务、公共设施等,提升科学规划、智能导览、分流举措等管理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服务质量,以进一步增强旅游承载硬实力。通过深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内涵,发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智慧旅游手段,结合市场需求和游客喜好,开发新兴文体旅优质产品,创设形成旅游新场景新业态,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承载软实力。

推进文体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是文体旅的简单相加,要以系统思维统筹资源配置,相互赋能、协同发展,以数字技术重构产业生态,以制度创新破除行业壁垒,进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YY2023D063)的研究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