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娅 孙文杰 王蕊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价值观基础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这种家国情怀是认同中华文明、维护中华文明的一种强烈表达。在边疆治理中,应重视涵育学以致用的家国情怀,充分发挥家国情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家国情怀教育一体化建设,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涵育的时代价值。边疆处于国家疆域的边缘地带,是国家政治中心的远端、经济增长极的外围、文化传导的末梢。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交汇点,民族文化多元导致家国关系代际异质性明显。边疆民族地区家国情怀涵育需要在多元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强化一体性,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引领提升边疆地区青年家国情怀涵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如何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将区位优势与政治优势相结合,既能在持续开放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守文化自信,又能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边疆治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边疆治理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科学内涵。家国情怀既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又是一个结构性概念。边疆治理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是立足边疆特殊地理、文化、安全需求,通过科学的文化育人体系实现国家认同、民族团结与边疆发展的有机统一。边疆治理中的家国情怀教育,致力于将家国情怀文化认同转化为边疆治理的实践动能,通过教育实现国家认同深化、民族团结强化、边疆发展融合促进的综合性效能,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家国同构的客观事实。促进边疆群众从“情感认同”到“行动自觉”的文明跃升,实现边疆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边疆治理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解决方法。一是实现家国情怀导向完善化。建议在边疆治理中重视涵育学以致用的家国情怀,培养青年学生真正认识到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现代化。建立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代际传递、青年学生主体的需求层次、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渗透性等方面的研究。将研究成果融入教育部门,尤其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三是实现家国情怀宣传常态化。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学生认知现状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家国情怀之间存在的差距,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实现科学思想、优秀文化、实践锻炼的有效涵育。
边疆治理中家国情怀教育进一步深化的着力点。洞悉边疆民族地区家国情怀涵育在时代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民族地区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涵育对标新的文化使命的践行路径。从历史唯物主义“现实的人”之家庭关系、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有机统一入手,解读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汇集家国情怀的时代风貌,形成支撑性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命运融入新时代的家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之中。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家国文化发展的民族智慧、道德认同、民心感召入手,挖掘家国情怀宣传内容使其科普化浸润教育主客体。展现中华文化向势而新的充沛活力,构建新时代教育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运行机制,对标“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文化新使命。
[作者分别系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涵育研究”(项目编号:24CKS07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