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13 14:34:00 【字体:

作者:苟园 秦丽娟

新征程上,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求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实践,深入推进其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守正创新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把牢党的文化领导权,确保高校思政课正确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科学揭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开展多层次、分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用主流文化占领、巩固和拓展红色地带;大力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社会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的自觉认同,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切实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深耕学理研究,搭建完备教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为让学生真正学懂、弄通、笃信、践行这一理念,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集体备课制度,指导教师全面、精准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在教学中力求将“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两个结合”“七个着力”等内容讲深、讲透、讲活;有针对性地解决“三进”过程当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使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够更好地融入各门思政课程。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重点讲述“坚定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的言谈举止中,提振其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讲述“新的文化使命”,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作为意识,激发其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发有为的勇气和志气;等等。

革新教学模式,凸显关键课程作用。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和“所必然”。昆明学院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主题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教学形式,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故事,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继续使用好校本教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读本》为大学生们深入理解、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指引和参考;组织学生开展“读懂云南,遇‘践’青春”微视频拍摄和微电影制作等活动,在丰富文化育人彰显特色上“出圈出彩”;探索“百物匠心”非遗小课堂、立德大讲堂“送书、送影、送经典”等“第二课堂”形式,用更加生动灵活的方式引领青年学生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不断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自身活动的行为指南。

善用“大思政课”,强化文化凝心铸魂。让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脑入心,需善用“大思政课”,为学生成长成才输送更丰沛的文化滋养。昆明学院作为聂耳的母校,长期以来着力挖掘校史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实施“弘扬聂耳文化行动计划”,建成“聂耳生平事迹展”、落成“聂耳塑像”、成立“聂耳音乐学院”,与长沙师范学院共同举办“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主题活动,与长春小学、昆明第二中学共同举行“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弘扬聂耳精神,唱响时代旋律;继续探索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有效融合,多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依托“昆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创新基地”“昆明市第六届名师工作室”,开展昆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理论研究、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工作,加强昆明市各学段学校的协同育人;运用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阵地,打通理论下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使思政课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分别系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委书记)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