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交融为纽带 增进边疆民族团结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13 11:55:56 【字体:

作者:胡建军 吴永芳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丽江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为边疆地区如何通过发掘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文化认同系起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临沧世代生息繁衍着23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元。佤族的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拉祜族的搭桥节……不同民族有不同表达方式,但都在共同庆祝着彼此的节日。在临翔区平村彝族傣族乡平村村,丫口田、来弄等自然村的陀螺场和大寨的泼水广场,成为各民族交流互动的平台。各民族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为民族团结注入源源不断的情感动力。

以经济发展保障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依托丰富的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临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农业特色产业,不断促农增收,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比如,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游客可以体验佤族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歌舞表演,感受原汁原味的佤族文化。翁丁景区不仅带来了门票收入,还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收入增长。再比如,临翔区平村彝族傣族乡将坚果、茶叶等特色产业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类似案例比比皆是,各族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民族团结注入了强大的物质动力。

以社会和谐夯实民族团结的稳定基石。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在临沧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临翔区平村彝族傣族乡平村村大寨自然村、忙丫村田心自然村等傣族聚居的村落,傣族文化倡导的宽容、和平等理念深入人心。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循这些理念,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关系融洽。傣族传统节日活动也促进了村民间的交流合作,增强了各行政村的凝聚力。平村村大村自然村的拉祜族传统习俗强调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村民们自觉保护山林资源,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延伸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拉祜族村寨内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蔚然成风。各民族节日与文化活动让各民族在交流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营造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边疆稳定筑牢民族团结的坚固防线。临沧地处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蕴含的爱国情怀与边疆意识,成为维护边疆稳定的坚固防线。在临沧边境一线,“村村是堡垒、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群防群治格局已然形成。在临翔区平村彝族傣族乡的平村史馆里,“临翔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匾熠熠生辉,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党员、青少年、游客等到史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致敬革命先烈”“非遗传承傣绣织锦”等学习体验活动,为增进各民族团结,推动临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此外,佤族舞蹈还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风采,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临沧少数民族群众更加深刻认识到自身的文化价值,既能促进临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能让各民族友谊得到加深,共同绘就民族团结的临沧新画卷。

[作者单位分别系中共临沧市委党校决策资政研究中心、临沧市临翔区平村彝族傣族乡;本文系2025年度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YNDXXJ07)、2025年全省社院科研协作课题“中缅边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5KYXZ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