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维铭 陈晓宇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以下简称“社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党建引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团支部是在社区内部组织青年学子开展政治学习、团内活动,引领学生认真落实学校管理要求、规范开展社区自治的功能型团支部,其对于推动“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创新和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质量具有特殊作用。
“一站式”学生社区团支部的价值旨归
当前,社区建设整体处于从打造生活共同体向全方位提升社区育人质量迈进的阶段,基本解决了“建在哪里”和“如何布局”的问题,尚存在如何“建好”的问题。
社区团支部能充分畅通思想政治引领路径。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是社区综合育人体系的核心要义。社区团支部能有效发挥其“建在社区、用在社区、功能发挥在社区”的天然优势,真正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引领的“先锋官”。一是社区团支部是思想政治力量融入学生的重要依托,可以通过将团小组建在宿舍的形式,进一步扩大团建覆盖面,充分实现“学生在哪里,团支部就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开展在哪里”的育人目标。二是社区团支部作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近就便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创造性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社区思政育人元素“活起来”。三是社区团支部可以通过构建以党史青年说、社区读书会等活动为抓手,有效提高党的创新理论在学生中的入脑入心程度。
社区团支部能全面激活学生社区育人要素。充分发挥社区育人要素的实际效用,是社区综合育人体系的动力支撑。社区团支部能充分发挥“融合器”作用,推动各育人要素产生“化学反应”。一是社区团支部可以激活社区育人“软要素”,发挥来自学生、贴近学生的天然优势,推动社区指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有效下沉,畅通社区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做好各育人要素的“中转站”,将社区育人力量有机融合,科学传导至社区学生。二是社区团支部可以激活社区育人“硬设施”,有力发挥组织能动作用,多维整合、充分利用社区硬件设施,实现各类硬件育人资源在学生社区中的“软流通”。
社区团支部能科学培育学生共建共享意识。全面提升学生自我治理水平是社区综合育人体系的战略支点。学生在社区中的关系,正在由生活环境构建共同体向成长成才共同体发展,社区团支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一是社区团支部兼具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其可以通过发挥社区管理“末梢神经”的优势,将社区治理效能转化为学生对社区的制度认同和管理认同,可以融通社区的便生服务渠道、师生互动渠道和学生互动渠道,让社区服务“触手可及”“贴身合体”,提高学生对社区的服务认同。二是社区团支部可以发挥组织育人和活动育人效能,增强社区思想共振、学业共促、活动共参、生活共融的底色,引领青年学子真正将社区建成学生全方位参与建设、深层次参与治理、多维度获得幸福的有温度的“学生之家”。
社区团支部利于渐序提升学生跨学科素养。有力促进学生融通发展是社区综合育人体系的重要目标。当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然而,多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存在深层次矛盾,传统学科壁垒导致高校教学、科研存在严重的专业孤岛问题。社区团支部则可以充分发挥其跨学院、跨学科的组织优势,促进学生学科交流与融合。一是社区团支部可以构建多元学科交流场域,设计“学科交叉+”的活动模式,打造知识融通平台。二是社区团支部可以通过引入“T型人才”成长档案,动态记录学生跨学科融通发展轨迹,将跨学科素养作为衡量学生发展动能的重要参考。三是社区团支部作为社区功能型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智能平台,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搭建学科交叉创新工坊,助推学生多维能力的提升。
“一站式”学生社区团支部组织效能提升路径
社区团支部在覆盖群体和活动场域上均具有特殊性,应在把牢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坚持以思想引领为核心,以优化内部建设为重点,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推动社会融入为抓手,不断提升团支部组织效能。
坚持思想引领,抢占润心铸魂制高点。一要把牢思想引领“方向盘”,思想引领体系要牢牢落脚党建所向,以党建品牌为依托,以理论研学、习读经典、躬身实践等教育形式为抓手,切实帮助学生增强学术报国认同、坚定科技报国自觉。二要打造思想引领新风貌,通过搭建媒体矩阵、建立智能思想动态监测系统,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空间等方式,提升思想引领智慧化程度。三要融入思想引领各载体,社区所承载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功能,均是重要的思想引领载体,社区团支部在发挥作用时要充分聚纳社区功能中的思政元素,真正将思想引领融入社区功能的全方位。
锚定队伍建设,驱动长效发展新引擎。社区团支部要努力构建“头雁能领航、雁阵富动能、行憩巧结合”的组织发展体系,须从三个方面协同发力。一要把握“关键少数”。社区团支部要坚持优化支部委员的推荐、遴选机制,选举有情怀、肯干事、明大局、善团结的共青团员组成支委会,更好发挥头雁领航作用。二要注重支委会后备人员的能力提升。支部委员会要遵循“跟班学习—躬身实践—综合提升”的成长规律,对后备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要敢为后备人员的发展搭建平台,敢让其在实践试错中茁壮成长。三要建强组织文化。社区团支部要真正将团建打造成为增进感情、交流工作、化解分歧的重要平台,通过构建“行憩结合”、张弛有度、容融协同的组织文化,持续培塑组织长远发展新优势。
强化活动育人,打造校园文化新样态。其一,社区团支部要自觉运用人工智能,不断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时尚感”,增进社区文化活动的“亲和力”,高效利用社区信息化资源,实现社区文化从平面传播向沉浸式传播的转变,让社区文化活动可看、可听、可演、可触摸,打造立体、具象、有温度的文化育人生态。其二,社区团支部要牢牢把握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导向,做好深掘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活动中所蕴含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法纪教育元素的贡献者,坚持以活动开展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其三,社区团支部应建立、完善“学生学科+社区文化”双螺旋交互发展机制,坚持打造“一院一品”“一团小组一品”的特色文化格局与打造跨学科融合活动品牌协同共进。其四,社区团支部团内活动结构需统筹学生成长所需、学生兴趣所在、活动结构科学合理三大原则,真正提高学生参加社区团内活动的积极性,激发青年学子在活动中的创造性。
注重校社融合,架设社会融入新桥梁。其一,社区团支部要树牢引领青年“向社会学习”的意识,贯彻落实高校“面向社会需求治学”的办学理念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将支部活动办在国家发展一线、百姓生活一线,进一步提升专业所学服务社会所需的能动性。其二,要建好、用好三个平台。一是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访企拓岗、短期研修、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高效“赋能”青年发展、“靶向”培育人才、“活化”育人成果;二是科学利用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学校协同创新平台,深度激活社区就业创业保障设施效能,积极参与对接各企事业单位,促进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充分搭建社会公益服务平台,打造“团小组+承接志愿服务项目单位”双对接机制,常态化开展品牌化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打造“志愿服务有项目”“人人愿当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新风尚。
建立社区团支部是适应学生社区建设新需要、塑造学生高质量发展动能的重要举措。高校学生社区应有序建立社区团支部,以提升社区团支部思想引领水平为杠杆,撬动社区团支部组织建设新篇章,擘画社区发展新蓝图。
[作者单位分别系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有效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团支部实践效能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383044142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