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近日,有网友发现,某汽车品牌的宣传物料上,对其智能驾驶功能换了宣传术语,将原有的“智驾”更改为“辅助驾驶”。此外,多家以“智驾”为卖点的新能源车企,近期都降低了“智驾”的使用频次或换了说法。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看似是简单措辞变动,实则含义截然不同。我国现行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将驾驶自动化分为0-5级。其中0-2级为辅助驾驶,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3-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目前尚未见到3级自动驾驶汽车获得准入许可。然而,一些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往往夸大功能,使用“高阶智驾”“全程不用人工干预”“零接管”等噱头包装产品,让不少车主错把辅助驾驶当作自动驾驶,在驾驶过程中放松警惕,出现玩手机、观影、睡觉、吃东西等危险举动,导致多起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智驾能力有边界,营销更应守底线。早在2024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联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汽车自动驾驶宣传规范的通知》,明确要求车企和科技公司禁用“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夸大表述。今年4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在相关会议再次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并规范功能命名。可见,一些企业搞“抢跑式”宣传,实质是对技术短板的淡化、对用户风险教育的缺失,无异于将技术缺陷转嫁为消费者的认知盲区,将消费者置于信息不对称的险境,涉嫌违反广告法,也违反行业内部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
车企主动“降级”标签,不仅是营销策略的调整,更是技术、政策、法律、用户认知的多维校准,标志着智能驾驶将从“概念炒作”的虚浮阶段,迈向技术深耕的理性务实发展新阶段。对车企而言,在智能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离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当下,撕下“智驾”标签,褪去命名光环,将倒逼车企转向保障用户体验、提供安全服务、创新技术发展等赛道寻求突破,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用户而言,“辅助驾驶”直白地表明,它只是驾驶员的得力助手,系统给出的只是辅助建议,真正掌控方向盘、决定行驶路线还得靠人,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是对当前技术现状的诚实回应。
技术创新不断进步,智能驾驶前景广阔。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越是在发展势头大好的语境下,越不能浮躁,越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更名只是第一步,为狂飙的智驾系上“安全带”仍需持续努力。摒弃“技术速成主义”,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应注重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将安全冗余度置于功能迭代之前。消费者也应戒除“技术依赖症”,在享受科技便利时保持高度警觉并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与秩序。唯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守护人类安全的伙伴,而非吞噬生命的“技术黑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