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美喆 廖玉玲
学科专业调整是近年来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2024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本科专业调整力度,着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202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积极探索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制约了人力资本积累、知识转化和技术扩散效应的发挥,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四链融合”通过将教育、人才、创新和产业四个链条联结起来,形成协同进化的整体系统,打破了教、科、产之间的壁垒,使学科结构根据产业需求进行优化调整,同时也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持续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持。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四链”深度融合视角下重构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适配的双向互动机制,提出优化路径,通过教育链的学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链的人力资本升级、创新链的成果转化赋能、产业链的需求精准牵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响应和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加强产业需求对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首先,高校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依据产业升级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明确产业演进的技术瓶颈和突破方向,并将其映射到相应的学科专业,充分做好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并在学科体系上做出前瞻性调整,提前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完善学科预警和专业退出管理办法,逐步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新产业模式的学科,实现学科知识迭代与持续演进。其次,高校需注重内涵式发展,合理规划学科建设,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定位,聚焦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突出的学科群。规避盲目追求学科类别全覆盖、招生规模全提高的短视行为。再次,鼓励高校以产业、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素养的要求为标尺,打破传统的学科结构带来的专业知识间壁垒,为传统学科注入新动能,催生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生长点。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强有力的知识支撑。
切实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畅通高校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反馈的渠道。其一,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引导各链条主体由形式合作迈向实质合作,打造项目共建、人才共育、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通过建立“企业进课堂”“双导师制”和“订单式培养”等模式,促进高校、企业和政府联合构建产学研共创平台、实践实习基地及合作研发项目,将人才培养置于技术突破、创新成果转化及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线,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二,高校应主动融入创新链,将创新理念深植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环节,努力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定期组织“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车”“高校科技成果云路演”等各类校企交流活动,聚焦产业结构,精准匹配高校优势学科,带领企业走进高校。让企业“一站式”触达高校前沿技术和人才的同时,让高校科研成果“零距离”对接市场需求。完善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收益分配及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双方在设备共享、人员互聘、课题经费分担等方面的权责,形成“投得起、调得动、收得回”的协同创新生态。此外,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缩短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并孵化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过程,积极引入专业技术经纪人和成熟的科技中介机构,将优质成果推向资本市场,加速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商业落地。
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联动,为提升“四链融合”程度、实现高等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适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产业、人才等政府部门的联席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各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和联动工作流程,确保高校学科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推进。梳理各部门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人才引进、产业扶持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以总体框架性、指导性文件为基准,形成“1+N”的政策文件,避免“多头施策”“政策真空”或“政策冲突”。二是构建统一的覆盖高校人才培养、企业招聘需求以及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等的数据共享平台,制定跨主体的数据交换协议,由省级大数据管理部门牵头,明确数据使用权限、更新频率和责任主体。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信息的动态采集与实时分析,为各主体提供决策支持,助力其及时调整学科设置和产业发展方向,促进高等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三是改革高校学科评估体系,着力破除唯论文、唯项目、唯帽子的旧观念,建立兼顾学术价值与产业价值的评价体系,将市场转化率和企业合作效果纳入评价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高校预算拨款和招生名额等的重要依据,倒逼高校从“追指标、追经费”转向“聚需求、聚创新”,让高校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分别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三主体、三融合、三梯次的地方应用型本科财税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31371)、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机制及优化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4A0696)、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地方财政策略互动导致长江经济带资源空间错配的机制及优化对策”(项目编号:XSP24YBZ1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