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嵘
近日,湖南郴州桂东县首届“村厨大赛”火热开赛。来自各村的大厨们纷纷亮出绝活,不仅让现场近两万名观众大饱眼福和口福,更在赛后促成了高达1.56亿元的农产品采购订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村IP”作为一种新兴的乡村品牌和文化符号,正逐渐成为激活县域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从贵州的“村BA”到湖南的“村厨大赛”,再到江苏如皋的“村花”“村草”“村播”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接地气、冒热气的“村IP”通过创意性的整合与包装,不仅吸引了大量流量,形成了独特的“出圈”效应,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村IP”助推发展的潜力不容忽视。一方面,“村IP”的打造往往伴随着乡村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有助于将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绿色产业、旅居体验等新兴产业相结合,形成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村IP”知名度、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被吸引到农村地区,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此外,打造“村IP”还有助于提升整体形象和知名度,为乡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投入。
但实事求是地说,当前各地“村IP”的打造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在打造“村IP”时缺乏深入调研和创意策划,盲目跟风和简单复制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导致“村IP”缺乏独特性和差异化价值。部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村IP”打造和运营的需求。如道路、交通、住宿、餐饮等设施的不完善,会影响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也会制约“村IP”的发展。此外,乡村地区的人才短缺和素质不高也是制约“村IP”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也会影响“村IP”的运营和管理水平。
“村IP”的兴起并非偶然,折射出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乡村经济提质增效的巨大前景。各地应立足本土资源禀赋,积极打造差异化“村IP”,将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更好地呈现出来,形成独特的品牌魅力;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乡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为“村IP”的运营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面向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村IP”的不断涌现,相信农村地区将会迎来更美好的产业前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