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港 李莉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强化待遇保障,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建设教育强国,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要求师范生有更高水平的价值引领能力。美育作为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正确观念的重要途径,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理念不谋而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构建以审美体验为载体,以价值塑造为内核的育人生态,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提高师范生道德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素养,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耦合性
一是目标相通。美育通过审美教育活动培养人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促进人格完善和自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塑造正确行为习惯,二者共同服务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内容交叉。美育在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可助力其追求和探索真善美价值观,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主流价值观念的培育,二者相互补充、紧密相连。三是方法互鉴。美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有情感体验、艺术实践、审美体验等,可让人们在情感共鸣和实践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也注重情感教育和实践育人,二者在育人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四是功能互补。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促进作用,通过更加生动的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美育起着引导作用,为美育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可避免美育低俗化和功利化。
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课程重构,构建融合型育人体系。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在师范生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存在课程体系割裂的现实困境,需要进行课程重构,打造“基础美育+思政美学+教育实践”的课程模块。其中,基础美育课程重在强化学生审美感知,如开设“中国非遗鉴赏”课程,通过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思政美学课程强调价值观念阐释,如开设“艺术与思政”“教育美学导论”等课程,在解读艺术经典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实践课则强调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教学中,通过给师范生布置设计兼具审美性和思想性的教学实践作业,让学生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特点,采取角色扮演、情景创设、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深度解读课程内容,提升其价值传递和转化能力。
教学创新,创设审美化育人场景。教学创新是推动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支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两张皮”现象,如音乐课只教授技巧方法,不挖掘文化内涵;思想政治课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无法有效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因此,需要多角度创新师范生培养。一方面,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混合式教学。例如,在舞蹈课上,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复现红色娘子军舞蹈片段。学生通过精准还原的舞姿学习,感受舞蹈艺术之美。教师同步讲述娘子军英勇事迹,让学生在美育熏陶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借助AI绘画技术,让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进行主题创作,推动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内心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艺术表达。另一方面,利用校园空间构建审美化育人融合场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课堂限制,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校史馆改造为沉浸式艺术展馆,对老照片进行数字化修复,对校史文物进行虚拟展示,让学生在参观中提高艺术审美,形成情感共振。
实践拓展,搭建多维育人平台。当前部分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局限于课堂理论知识灌输,存在实践场地割裂、育人资源分散等问题,需要搭建多维育人平台,以实践为纽带和桥梁,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其一,校地合作共建实践平台,链接社会资源。例如,学校与革命老区合作,共建红色美育实践基地,组织师范生参与“重走长征路”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进行相关主题艺术创作,以油画创作的形式再现革命场景,以歌曲改编的形式传唱红色故事,在实际参与中体会红色精神,感悟信仰力量。其二,开展项目式学习,有效整合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例如,开设“乡村振兴主题艺术设计大赛”,通过为乡村发展设计文化墙、设计农产品包装、创作生态保护相关壁画等,让师范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筑牢价值共识。其三,利用网络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建立健全在线教育平台。例如,建设“云端美育课堂”,师范生通过在线直播方式,为偏远地区学生讲解名画作品,在讲解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师范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新生态,不仅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也有利于塑造师范生的精神品格和行为习惯。要以审美体验为桥梁促进价值内化,以艺术实践为路径推动道德养成,培养更多用美启迪心灵、用爱培育新人的“大先生”,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深层精神动力。
[作者1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作者2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本文系202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民办高校辅导员稳定性的缺失与重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4SKSZ077)、重庆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及其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NDQN0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