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教育理念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06 15:46:47 【字体:

作者:雷玥桐

“五育融合”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五方面的有机统一与相互渗透。这一理念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方向不谋而合,尤其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我国美育思想源远流长,始终在育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探索如何让美术课堂成为五育融合的“试验田”,已成为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以美育德,涵养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合一”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追求,这种思想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在进行作品欣赏时,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画作本身的笔触与构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作品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历史背景。以赏析清明上河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讲述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商业发展以及市井生活,让学生领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还要激发学生心底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强烈认同感。同时,教师需在创作活动中设置与德育紧密相关的主题,以“家乡的变迁”主题创设为例,可引导学生绘出家乡的新貌与旧颜,让学生更热爱家乡,感知先辈们为家乡建设付出的诸多努力。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可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尽情感受美、创作美,又在不知不觉间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滋养,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在绘画过程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道德品质同步提升。

以美启智,激活思维潜能。跨学科教学可以实现思维能力的进阶。可在油菜花田开设“把故事写给大地”课程,让学生既能用画笔记录美好,又能创作科学观察笔记以探索自然奥秘,还能通过文学作品抒发内心感受。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中,促进他们全面思考问题,进而提升综合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美术与智育融合的重要目标。学生在胶板版画、剪纸等工艺制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不断攻克难题的过程就是锻炼分析问题能力及增长实践智慧的过程。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可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并把知识体系高效构建起来。

以美健体,促进身心协同。传统美术教学往往是静态教学模式,若能将体育活动巧妙融入美术教学,就能让课堂“活起来”,由此开创充满活力的教学新局面,实现学生艺术素养与身体素质的同步提升。例如,“校园色彩寻宝”活动便是创新性尝试。教师可预先设定好一系列指定颜色,让学生在校园中“寻宝”,找到和卡片颜色匹配的景物并快速画下来。这既可锻炼学生的眼力和体力,也可改变往日课堂的沉闷,巧妙平衡艺术性与运动量。以“风筝设计”单元教学为例,学生们首先要发挥艺术创造力,完成风筝的绘制,赋予风筝独特的艺术风格。接着,学生进行风筝的试飞调试,通过奔跑、投掷等方式让风筝顺利升空,而风筝的飞行效果又可反哺艺术创作的改进,实现艺术与运动的完美结合。

以美促劳,践行知行合一。劳育与美育的融合可完美诠释“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美育过程中融入劳育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工匠精神。学生在参与类似环境装饰等大型创作活动中,不仅要进行艺术构思,还要搬运材料、攀爬梯子以及长时间站立等,这能有效锻炼其体力和毅力,并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与责任感。例如,在南京市举办的“非遗”文化节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苗锦制作、戏剧表演等既需要体力又考验技巧的项目时,能感受到劳动与艺术间的紧密相连。同时,劳动工具创新设计也是劳育与美育创造性结合的有效尝试。例如,在《神奇的装饰柱》等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还要考虑作品的艺术效果,把实用性与美观性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劳育和美育的创造性融合。学校还可以开设“手工DIY社团”,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环保意识。这种“变废为美”的创意活动,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本文系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策略”(项目编号:SZUYSMS2024-1002)的研究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