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佳佳
在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课程思政成为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作为塑造未来城市面貌与空间品质的重要领域,高校建筑类专业肩负着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建筑人才的重任。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与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不仅是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专业教学的创新实践,更是培养新时代建筑人才、传承建筑文化、服务国家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育人目标为导向完善课程架构
一方面,高校应制定清晰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明确将思政教育融入建筑专业教育全过程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任务。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牵头,联合建筑学院各专业负责人、思政教育专家等,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保障课程架构完善工作顺利推进。同时,构建跨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促使教务处、学工处与建筑学院紧密配合,从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另一方面,应依据育人目标分层构建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核心专业课程则融入创新精神、工程伦理等内容,如在建筑设计课程中通过人文关怀案例让学生理解建筑的深层意义。此外,引入行业反馈机制,与建筑企业、设计单位等建立长期合作,根据行业对人才思政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动态调整课程架构,确保育人目标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
以内容挖掘为核心丰富教学内涵
在建筑理论与设计实践层面,高校要持续深挖思政元素。以建筑力学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复杂力学原理讲解,引导学生领悟严谨科学态度与追求真理精神;建筑设计课程中,以空间规划的合理性和功能性为前提,渗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还可将地域建筑特色与文化自信教育相结合,分析不同地域建筑风格背后的历史文化沉淀,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在现代技术运用方面,充分发挥其丰富教学内涵的作用。运用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在校园建筑模型展示中,增加历史变迁、建筑设计理念演变等思政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建筑发展与时代精神的关联;借助3D建模技术,模拟建筑施工全过程,融入安全生产、团队协作等思政要点,让学生在虚拟实践中理解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此,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抽象变得具体,进而全方位、深层次地丰富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
以方法革新为驱动提升教育实效
积极采用案例化教学策略,精心遴选具有代表性、符合绿色环保倡导的建筑项目案例。让学生在探讨其设计理念、施工过程时,可深度体悟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思政理念是怎样融入建筑实践的,进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的感性认知。再者,高校要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于线上搭建专门的课程思政学习平台,激励师生上传多元的教学资源,包括建筑行业杰出人物的事迹讲座视频、蕴含思政元素的建筑文化纪录片等,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在日常课堂中,教师可组织小组研讨、项目汇报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线上学习所得,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认知,且在交流中深化对思政要点的领悟。
以师资培育为支撑强化思政引领
一方面,高校应将学校发展建设与校友成长成才相联系,邀请思政相关优秀学子返回母校,定期为建筑专业教师开展思政理论培训,深入解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提升教师思政理论素养。同时,选拔建筑行业内兼具专业成就与高尚品德的资深从业者作为实践导师,分享行业中的思政实践案例,如建筑项目中如何践行社会责任、传承行业精神,帮助专业教师将思政元素与建筑实践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建立教师思政实践锻炼机制。可安排建筑专业教师定期深入建筑企业、社区等一线岗位,参与实际建筑项目与社会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对思政元素的切身体会,积累教学素材。同时,组织教师开展跨校交流活动,分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以更宽广的视野不断提升自身思政教学能力,全方位强化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引领力。
[作者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本文系2020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筑制图》”(项目编号:2020szsfkc01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