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莉
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文化领域内的一项重要举措,承担着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数字技术的普及与进步,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在内容、供给、场景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转型价值。仓颉相传为黄帝史官,始造文字,以代结绳,号称史皇、仓帝、文宗,其察鸟兽纹迹而作书契,仰承天地灵气,从甲骨刻痕衍生钟鼎,始载人文精华,为文字初祖。以数字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仅体现在对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的技术赋能,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不同历史时空中的文化对话,“数字赋能仓颉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旨在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采取正向引导、资源结构优化、合作共建赋能、融合秩序规范及内容意涵深化等策略,致力于实现仓颉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仓颉造字作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传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价值。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有助于全新数字文化资源生态系统的构建。这一新型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大大丰富文化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实现数字技术与仓颉文化的“双向互动”,我们需要深入探索数字赋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明确数字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价值导向及愿景,并制定高质量建设的行动策略,切实担起文化使命。
加强内容的数字化,推进数字化文化创新发展。随着数字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与覆盖,各种信息也逐渐可以在物理态、虚拟态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数字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式。首先,要加强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的运用。在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改进传统的文化资源传承渠道,创新文化的传播传承方式。通过传感扫描、摄影记录等方式将传统的物态符号转变为数字信息,并通过全面的信息搜集、拷贝记录等工作流程,提升信息采集、存储、调用的效率,加强对仓颉文化中生态环境、文字语言等方面内容的数字化转化。其次,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修复。数字化催生了VR/AR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对于那些较为脆弱、历史价值高的文化资源,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可以通过仿真的方式,对其历史原貌进行还原,对于那些可能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再次,要加强数字资源的展出和演播。移动数字技术手段的日渐丰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规模巨大的资源库、日渐新颖的交互方式,通过在社交媒体当中裂变与传播,其推广方式也日渐多元,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数字文化生态。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内容的数字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筑牢民族复兴文化根基的重要途径。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设计与生产,融入仓颉文化的深厚内涵,开发出优质的文化产品,在数字化技术的促进下,向世界传播美好的中国形象和气质,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让古老而现代的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
加强数据的关联性,促成内外资源要素的集成配置。首先,要加强文化数据的汇聚和集成。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加强系统思维,确保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效协调与关联。通过对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数据体系的连接,按照相关文献文物的分类标准,对仓颉文化当中不同来源、不同范畴、不同类别的文化数据进行溯源与采集,并将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其次,要加强文化数据的兼容配置。在多元文化数据的关联过程中,要通过运用合适的工具和软件对相关资源进行标准化的类目构建,通过一站式平台的查询检索以及多网多端的分发服务功能建设,增强不同库之间的访问权限,减少异构数据所带来的格式差异。再次,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以及市场配置的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鼓励各类企业提供各类先进技术,参与到仓颉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创新活动之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和联动机制,优化资源要素的分配体系,从而形成全面有序的支撑格局,为仓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助力,激活文明传承新动能。
加强多元主体参与,激活主体共建的活力动能。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每个社会成员其实都是文化创新的参与主体。纵观人类文明演进过程,多元主体在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及技艺传承等方面展现的不同特质,恰恰为数字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基于此,仓颉文化的赓续与发展需要构建多方协同机制,通过激发不同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实现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首先,应当着力培育公众的数字文化认同感。借助智能技术构建沉浸式交互平台,将文化传承融入生活化数字场景,使民众在虚实融合的文化实践中完成从体验者到创造者的身份转变,最终成为推动数字文明发展的核心力量,逐步成为数字文明的开拓者与行动者。其次,要设计扁平化的协同参与机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模式,持续深化相关革新步伐,牵头搭建相关平台,积极调动社会团体、地方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各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优势,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再次,要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清朗行动净化网络空间,加强对公民的数字教育,切实推进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全方位提升;也要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对相关人才进行选拔和教育,为优质数字文化的生产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总之,数字赋能仓颉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加强多元主体的参与,激发各主体的共建热情,赋予他们更强的能力和更多的资源,共同推进仓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2023年度校级一般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仓颉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B2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