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06 15:34:47 【字体:

作者:刘会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信仰,文化自信与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息息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有倡导“仁爱”“礼义”的儒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等思想理念;还包括春节、中秋节等各种传统节日;京剧、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剪纸、刺绣、陶瓷等传统技艺等。当今时代,全球化进程加快,多元文化激荡愈演愈烈,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强大支持。

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沃土,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灵魂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活和实践中积累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等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坚定文化自信,需要认同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对外积极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和作品,让更多人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是激活传播动能,构建全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矩阵。一方面,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传统文化传播以“说教式”为主,无法有效吸引人们兴趣和关注。需要立足内容,创新传播形式,以“文化+艺术+科技”的复合形式,增强传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故宫博物院将文物与传统节庆相结合,创作推出“故宫日历”,内容新颖有趣,年销量超百万册;河南卫视推出《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利用虚拟技术全方位展现古典美学,视频播放量破亿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另一方面,拓展多元传播渠道。近年来,各种社交媒体更新迭代,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阵地。可发挥抖音平台作用,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扶持帮助手艺人开展直播带货,更好地保护非遗技术;利用B站平台推出“国风音乐盛典”活动,吸引更多音乐人参与创作,推出“戏腔流行曲”等跨界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有机结合。

二是推动创造性转变,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其一,教育领域的融合。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能够为其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应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在教材中适当增加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手工艺、历史典故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交流探讨心得,全面感受经典的魅力,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其二,文化产业的融合。文化产业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和载体,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影视作品、动漫电影、游戏制作、文艺演出等领域,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可在古装剧创作中融入古代礼仪制度、服饰文化、建筑风格等,打造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开设“国家宝藏”纪录片,采取生动讲述和播放展示的方法让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体会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是深化国际交流与文化对话,塑造全球文明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智慧,是构建文明共同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深化国际交流,开展文化对话。一方面,可以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成立孔子课堂等,开发丰富的汉语课程,开设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吸引更多外国友人的关注和兴趣,加深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学者共同参与,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鼓励参会人员积极分享研究成果,促进思想和观点的碰撞。支持国内学者海外讲学,参与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向世界展示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是健全保障机制,完善政策、人才与社会参与体系。在政策引领方面,需要加强统筹规划与立法保障,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将传统文化保护纳入其中,加快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等相关立法。有效整合资源,设立专项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古迹修复、非遗保护、传承艺术创新等项目,对其给予适当资金倾斜。在人才培养方面,从“引才、育才、留才”多维发力,培育更多既懂技术技艺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非遗传承人+高校学者+企业设计师”的协作机制,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进行产品设计与创新,实现保护传统技艺和拓展市场空间双赢。在社会参与方面,全面激发民间人才活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系统。企业自觉承担责任,开发“文化+产业”新模式,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组织自觉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交流与资源共享,成立传统文化保护创新组织,增强民众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与活水。在新时代征程中,需要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携手共进,积极投身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业,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共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泰山科技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本文系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立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路径研究——以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影响力增强的路径为例”(项目编号:23JDTCA070)的研究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