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教师角色逐渐发生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者。因此,需要培育更多兼具坚定理想信念、高尚师德师风、扎实专业能力和创新育人智慧的新时代优秀教师。笔者围绕新时代优秀教师培育展开,从多个维度提出优秀教师培育的实践路径,旨在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依据和支撑。
建立“浸润式”师德培育体系。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培育新时代优秀教师需要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构建“沉浸式”的师德培育体系,其一,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本地优秀教师案例、师德模范事迹等,打造“身边的师德故事”案例库;利用现代科技建立虚拟仿真场景,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强化情感共鸣,践行职业操守。其二,要开展实践体验。组织教师赴偏远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在艰苦环境中体会教育初心;鼓励教师进入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中深化教育初心。其三,要融合数字技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深刻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可利用AI技术构建“师德助手”,通过分析课堂录像和师生互动情况,识别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建立云端成长档案,对教师师德轨迹进行实时记录,并生成个性化发展报告,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其四,要完善师德评价机制。采用学生匿名评价、家长线上反馈、同事互评等多种评价方法,构建动态监测体系,对教师师德表现进行实时追踪。同时,利用AI技术分析生成师德改进建议,建立“师德积分银行”等,推动师德培育从“形式创新”向“长效机制”转型,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精神根基。
打造分层递进式专业发展路径。分层式专业发展路径立足教师成长规律,坚持精准定位、能力导向、动态衔接的重要原则,采用分阶段、分层次精准教育,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师培育模式局限性。具体而言,新的教师入职后,要夯实教学基本功,构建职业认同感。为新手教师配备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指导其教学技能,传授班级管理经验;开展标准化教学能力训练和职业适应心理辅导,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强化新手教师实操能力,帮助新手教师缓解角色转换压力,树立职业理想。在教师成长期,要深化专业能力,培育提高研究意识。成立主题式教研共同体,围绕教学发展的难点和热点,组建跨校教研团队,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鼓励教师将教学经验转化为课程资源;开设教学研究方法相关课程,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申报微型课题等。在教师卓越期,要引领辐射创新,帮助他们突破职业天花板。通过名师工作室等政策措施,鼓励骨干教师开展带徒培养、参与区域调研、推动成果孵化,有效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开展前沿教育探索,如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推动研究成果积极向教学实践转化;注重开拓教师国际视野,组织教师参与跨国研修活动、参加国际教育论坛等,积极引入先进教育理念,提升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领导力和学术影响力。
健全多元激励与保障机制。构建多元激励与保障机制,采取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发展激励三维激励体系,完善制度保障、资源保障、权益保障三项保障支撑,以有效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推动优秀教师持续成长,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体而言,一是推行绩效分配改革,实施差异化薪酬体系,使资源适当倾斜乡村教师,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标准。针对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重要岗位实施特殊岗位津贴,肯定其劳动价值;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育人成效、社会服务等进行多元考核,推动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教学创新成果倾斜,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二是加强精神激励,塑造教师职业荣誉感。建立分层表彰机制,设立校级、区级、国家级教学名师、育人楷模等多个荣誉,扩大表彰覆盖面。通过视频、音频、纪录片等多种方式宣传教师典型事迹,强化社会认同感;打造“教师发展中心”,设置教师荣誉墙、优秀成果展示厅,以及开展教师节感恩周活动等,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事业。三是拓宽教师成长渠道,赋能专业突破。实施职称评审改革,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等多个限制,开发多元评审路径;定制培训计划,支持教师个性化发展,如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基本功训练营、为国际骨干教师对接国际研修项目等。四是整合多方力量,构建支持网络。校企社协同合作,高校提供理论培训和科研指导;企业出资捐赠相关教育设备,共建教师实习实训基地;社会组织设立教师关爱基金,资助困难教师,扶持创新项目,构建教师“愿为、乐为、有为”的良好生态。
新时代优秀教师培育是关乎国家进步、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重要事业,需要立足时代需求,以师德建设为根基,以专业发展为核心,以加强实践为路径,以激励政策为保障,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各界以及教师多主体协同合作。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科技奥妙,推动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育更多新时代“大先生”,为教育现代化注入持久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桂林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培育路径——基于历届‘最美教师’事迹材料的文本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KY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