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4-22 14:51:20 【字体:

作者:韦美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而成的,涵盖革命遗址遗迹、精神谱系等物质及非物质形态。它蕴含崇高理想、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目标要求高度契合,是鲜活且具有感染力的优质育人资源。高校应构建“课程夯实、实践淬炼、文化浸润、网络赋能”的四维育人体系,通过四个课堂的联动,把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夯实课程基石:打造红色课程体系“主课堂”

善用课程育人场域,筑牢思政教育根基。一是搭建协同红色文化课程体系。推动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联动。其中,思政课深挖本地红色素材,创新形式,提升吸引力;专业课打破与红色教育的隔阂,融入人才培养计划;通识课植入红色元素,提高育人实效,让思政课发挥引领、专业课实现渗透、通识课助力拓展,三类课程紧密结合形成育人合力。二是研发红色文化特色教材。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组织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党史研究者编写高质量教材,创作《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等文本。利用地域优势打造校本“红课”,提炼本土红色文化精髓,开发适配校情学情的课程。三是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与理论水平。组建政治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熟悉红色文化且理论功底扎实的专兼职思政教师队伍。邀请党政领导、工匠劳模、科学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协同教学与资源共享机制,促使教师深挖本地红色资源用于教学,提升理论层次,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

深化实践育人:拓展红色实践淬炼“新课堂”

巧用实践体验场域,凝聚思政教育力量。一是拓展红色教育基地平台。高校需挖掘本地及全国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纪念馆等合作构建资源库。如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建成全国高校首座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了教学优势。二是组织红色研学。依托红色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开展红色研学与遗址走访,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情境式”思政课。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组织学生前往四渡赤水、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通过现场观摩、解说、情景教学与研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信仰力量。三是创新实践教学方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借助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红色课堂,运用VR、AR呈现红色场景,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举办红色文化实践竞赛,如“我讲红色故事”大赛、红色微电影创作大赛等,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将红色基因融入价值观的培养中,达成实践育人目标。

激活文化自觉:厚植红色文化浸润“隐课堂”

活用文化涵育场域,厚植思政教育底蕴。一是营造沉浸式红色文化育人环境。以革命先烈和本土英雄命名校园主干道、教学楼等标志性建筑,在文化长廊、宣传栏集中展示事迹画像与名言警句;结合景观设计打造红色文化广场、红色主题雕塑、党史墙等特色载体,使红色元素融入师生日常空间,实现校园红色文化“处处可见、可感、可学”。二是创新红色主题教育形式。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红色经典朗诵、红色海报创作等活动;设置“红色音乐鉴赏月”“红色电影展播月”等主题月,通过红歌会、影视展播激发情感共鸣。三是强化学生主体示范引领。发挥学生党员和红色社团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红色文化宣传,通过主题班会、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等传播红色文化,自觉成为红色文化传播者、传承者。鼓励学生党员带头成立红色社团,策划“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活动,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引导学生以行动赓续精神血脉。

创新传播形态:构建红色网络赋能“微课堂”

智用网络传播场域,释放思政教育活力。一是建强红色数智团队。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联合网络中心与学生骨干,培育“思政+新媒体”复合型人才。通过组织红色文化研习会,提升对红色文化的阐释能力;开展短视频、VR技术培训,提升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团队分策划、技术、运营三组,为产出优质网络思政产品筑牢人才根基。二是打造精品内容矩阵。深挖红色资源,以“网言网语”创新表达。制作生动短视频、设计互动H5、绘制红色漫画,融入动画特效提升吸引力。通过“青年说党史”等栏目,由学生讲述党史;编排“红色微剧场”短剧,赋予红色文化思想深度与时代气息。三是创新智慧传播模式。借助AI、VR、裸眼3D等新技术手段为红色文化传播赋能,用AI重现遵义会议等场景,让学生与历史沉浸式“对话”。联动“两微一端”等社交平台,发起“我家乡的红色故事”话题,鼓励师生以短视频、直播形式讲述本土红色故事,举办线上红色故事评选,借社交裂变掀起全民红色文化传播热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应善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践行育人使命,引领莘莘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投身报国行,勇挑民族复兴重担。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以下课题项目:1.202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常态化制度化研究”(项目编号:2024LSZ056)阶段性研究成果,2.广西财经学院2022年科研课题“新形势下广西高校统战工作效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2XJ42)阶段性研究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