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嘉卿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指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生态安全治理强调运用系统思维和综合治理手段,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稳定,防范和化解生态系统风险,确保人民生态环境权益。生态安全体制机制则指为保障生态安全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与执行机制等。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要求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高度契合。《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重大任务,展现出鲜明的系统思维特征。面对全球生态治理格局的深刻变革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的客观形势,强化系统观念这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论,对破解复合型生态风险、构建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以确保生态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确保生态安全,进而实现人民生态环境权益、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与高品质生活的双重需求。由于生态环境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治理必须超越局部与碎片化的视野,从系统性、整体性出发,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当前,生态安全治理面临“局部合理、整体失效”的困境,根源在于三大结构性矛盾:其一是体制机制上,条块分割与生态系统整体性不匹配;其二是政策体系上,碎片化政策难以进行系统性科学评估;其三是治理方式上,单一治理方式难以应对生态问题的复杂性。本质上,这些问题都是系统观念缺失所致。系统观念要求生态安全体制机制改革需突破狭隘视角,从系统性、整体性、长远性维度综合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为推动生态安全治理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反应”指明方向。为此,应从以下三方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系统性设计与整体化布局相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域化、层次化推进阶段,要求制度建设具备全局视野和前瞻性思维。一方面,政府应构建“精准治理+长效防控”的双轮驱动体系,深化多介质污染物协同控制,推动跨区域、跨流域的联防联控机制,形成治理合力。同时,完善碳市场机制、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推动重点行业深度脱碳,构建“双碳”目标与生态安全协同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另一方面,应科学处理“指标攻坚”与“体系重构”的关系,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制度转型的内生动力。通过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依托数字技术推进生态治理智慧化,强化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管控的转型,提升治理精准度与效率。同时,加强生态制度创新,健全环境风险管控制度、环境健康评估体系与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如环境责任保险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新格局提供制度支撑。
坚持科学性评估与实效性监测相结合。建立系统化生态评估体系是推动生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保障。首先,要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决策优化系统,打造“监测预警—智能诊断—方案迭代”闭环流程,借助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生态风险精准识别,动态优化生态补偿与监管重点,提高政策科学性。其次,应强化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建立生态信用积分制度、开放共享平台,激励公众与企业参与生态保护;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增强政策的公正性和执行力。再次,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包括修订生态损害赔偿条例、建立跨部门执法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地,强化领导干部生态责任。最后,推动生态安全智库建设。发展碳汇核算、生态系统评估等新兴学科方向,设立环境数据分析和生态修复相关课程,培养绿色人才,形成对改革的智力支持和技术储备。
坚持融合性合作与协同治理相结合。生态安全治理需统筹多元共治、技术赋能与国际合作,打造协同治理共同体。一是健全融合性制度设计,完善环保督察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风险预警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通过跨部门联席机制和区域生态权益交易平台,增强治理统筹能力和资源流动效率。二是强化数字技术支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生态智慧监测系统,应用遥感、污染物追踪模型等手段实现生态状态实时感知与精准治理,为政策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依托生态治理示范区,构建“核心枢纽—区域网络—基层站点”的治理架构,推动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企业、公众深度对接,形成高效的政策反馈与技术转化机制,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解决方案。
生态安全体制机制改革需秉持守底线与谋变革的双重逻辑。守底线筑牢生态安全根基,坚决守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生态基础。我国深化生态安全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坚守生态保护这条红线,更要以系统思维重构生态安全治理格局。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激活治理效能,重点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技术支撑的生态治理协作网络,同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核心目标在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生态安全与全球治理的协同增效。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