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4-21 11:53:16 【字体:

作者:苗蓓蕾 韦丽春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4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如今,中国已同周边17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同周边25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形成命运共同体“两大集群”,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成效显著,但一些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在非经济领域仍然缺乏信任,亟须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来提供人文基础和发展动力,让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拓宽交流平台夯实民心基础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新时代,多平台的协同作用形成了文化传播的立体网络,不断提升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重大项目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更带动了沿线国家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融。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等项目的推进为区域数字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教育载体在周边国家广泛设立,成为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亚洲3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70多个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当地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便利渠道。

未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可一同打造区域性文化交流中心,在关键节点城市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中心”“中国—中亚人文交流基地”等实体平台,整合艺术展览、学术研讨、旅游推广等功能,形成文化辐射效应。继续深化“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数字文化交易所,促进文化产品的跨境流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文化库”,整合各国数字博物馆资源,利用AI翻译技术消除语言障碍。优化人员往来便利化措施,创新文化交流签证制度,打造“文化共同体绿色通道”,为艺术家、学者、企业家等群体的跨境交流提供政策支持。

创新文化业态增强情感共鸣

新型文化业态的崛起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全新可能:短剧以轻量化、高传播性的特点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载体,网络文学通过本土化改编实现深度共鸣,电子游戏则以其互动性构建虚拟文化共同体。近年来,中国新型文化业态在周边国家的传播成效显著,据《2024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起点国际累计海外访问用户已近3亿,其中东南亚、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是重要市场,“中国故事,本土表达”的模式有效增强了传播效果。2024年中国自研游戏在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地区分布中,日、韩位列第二、三位。王者荣耀在越南有着极高的人气,游戏攻略和教学视频在越南各大网站和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教学网站,通过在海外市场进行深度本地化、与当地IP合作等方式,使游戏更具吸引力和代入感,让海外玩家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属性与价值。

未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将一起支持跨国新型文化业态内容共创,设立区域性文化创意基金,鼓励采用中日韩合拍动画,中国与泰国、越南联合制作短剧等方式,打造具有多元文化基因的亚洲大IP。构建文化大数据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偏好,为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精准指导。进一步推动优质的新型文化产品集群式“出海”,在海外打造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品牌,同时也引进海外优秀的新型文化产品,通过优质新型文化产品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推进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吸收。

完善合作机制保障长效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机制化常态化安排可以避免交流活动的碎片化、提升合作质量,多边框架的建立对于增强国家间互信、减少不同文化间误读亦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文化交流的机制建设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主题短视频大赛、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等接连举办,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不断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具体文化领域的务实合作,包括文化产业发展、博物馆文物“活化”、图书馆与图书出版等。已经在云南举办过六届的“澜湄国际电影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区域性、民族风”的活动,为扩大人文交流,用电影艺术共叙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中国与周边国家未来可一同构建“亚洲文明交流联盟”,统筹文化、教育、智库等领域的合作,形成多层次交流网络。与周边国家一同设立文明互鉴专项基金,定期资助联合制作、合作演出的艺术巡展、歌舞表演等项目在不同国家落地,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文化艺术资源各国共享。共同建立文明互鉴评估体系,开发文明交流指数,跟踪文化交流项目的实际影响,定期发布亚洲区域文明交流互鉴报告,为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等文件为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教育与文化合作提供了制度遵循与合作方向。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网络日益紧密的同时,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将会转化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让文明对话成为化解各国分歧的润滑剂,文化交流成为地区繁荣的助推器,率先打造文化包容的周边命运共同体,使其真正成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地和示范区。

[作者分别系重庆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广西社会科学院越南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崛起国的周边外交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BS011)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