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宗海:百亩金鱼草 绿美“海”岸线。
晋城街道沙堤村种植的生态油菜花盛开。 记者 胡妤雅 摄
昆明卧龙古渔村油菜花盛开。 记者 陈飞 摄
作者:钱国宏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沐浴明媚春光,结伴春游,在踏青中赏春景、感春意、沐春风,观山川风光,游名胜古迹。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盼春惜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踏青诗句。
先秦时期,踏青活动始于春分,时人诗曰:“二月二日踏青节,群人游赏散四郊。”魏晋时,踏青定于清明前后。届时男男女女聚于水边,举行“祓除”仪式:沐浴、熏身、除垢祛病。晋代诗人张华记叙了这一习俗:“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逸豫,桑麻滋荣。纤条披绿,翠华含英。”
唐代时,踏青颇为盛行,人们沐浴着大好春光,呼朋唤友,或到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探访名园,或放风筝。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云:“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描绘出了一幅《早春踏青图》。杜甫《丽人行》诗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踏青丽人仪态之娴雅、体姿之优美、衣着之华丽,诗中可见一斑。
宋代,踏青春游愈加盛行。宋代诗人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中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州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诗人陆游踏青归来,乘兴写下了《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数枝春动又青青”一句,把春天写活了。吴惟信《苏真堤清明即事》一诗则描绘了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游子寻春,日暮笙歌,流莺唱柳,多么醉人的一幅踏青图。
明代,踏青已基本成为一种“定制”。明代杨基在《上巳看花次韵》诗中写道:“东湖春畔柳丝长,满苑飞花乱夕阳。何处祓除女儿散,来过流水郁金香。”短短四句,踏青场面便跃然纸上,东湖柳丝,满苑飞花,游人如织,令人欢欣、令人陶醉。
清代,踏青更是成为一种大众活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与朋友踏青,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文笔娴熟,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中共鞍山市台安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