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何冠军
日前,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措施》,其中“义务教育非寄宿制学校不得统一安排晚自习”引发社会关注,很多人纷纷表示支持,认为有利于学生减轻压力;也有部分家长表示担忧,甚至出现明显的“不适应性”,聚焦在在对孩子升学的担忧、家庭教育压力等方面。
教育承载着孩子的未来,寄托着家庭的希望,家长们的焦虑也无可厚非。但是,人的精神世界犹如蕴含火种的燧石,教育的真谛在于发现并激发这种内生动力。存在主义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将教育定义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取消晚自习,是为学生减负,让学生睡眠充足、健康成长,是进一步推动落实“双减”政策的题中之义,也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积极举措。当然,任何一个新政策的落实必然都会质疑的声音,何况事关千家万户的教育问题。因此,推动减负新政落实,要看到家长的忧虑,做好做实后半篇文章,在有关部门、学校、家长的互动沟通中,找到化解矛盾的“最优解”。
其实,先行取消晚自习的部分地区和省份已给出了一些“解题思路”。深圳教育部门提出,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愿选择是否参加。浙江也有学校尝试新的晚自习管理方式,比如由家长志愿者来轮流管理。云南完全可以学习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做法,因校制宜、推广利用。
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取消晚自习绝不是意味着教育责任的放弃或减少,坚持“减负不减质”的原则,跟进配套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一方面重新规划教学进度与方法,力争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自主学习的技巧;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切实给有困难的家庭提供必要的服务。只有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角色真正实现了从“监管者”向“引导者”的转变,取消晚自习才能让学生欢心、家长放心。
对家庭和家长而言,需要充分认识到,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面对挫折的勇气和魄力,才是接受教育的真意。片面以“为你好”的借口反对取消“晚自习”,孩子们未必会有触动内心的同感体验。教育减负势在必行,家长须理性看待取消晚自习后的“不适应”,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工作,把注意力从应酬和手机屏幕中抽出来,当好孩子的陪伴者、示范者,为孩子课后学习、完成作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当孩子们在家也能自觉读书学习、运动健身,达到与在学校上晚自习同样的效果时,便可实现高效学习与充足睡眠的“双赢”,取消晚自习的争议就会逐渐减少消失。
对社会而言,要充分整合利用公共资源,办好社区自习室,引入AI赋能服务,为学生提供专属的学习空间、专业的辅导服务。如此多方合力,取消晚自习带来的矛盾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