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通三迤】强化政治监督,促进经济发展

来源:云南网 2025-03-04 15:02:28 【字体:

  作者:戴康映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引擎。在这一进程中,强化政治监督不仅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发展梗阻、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以精准有力的政治监督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实现从“科技突破”到“产业变革”、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式跃升。

  以精准监督护航发展“主阵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从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到快舟火箭实现高频发射,科技领域捷报频传,但成果转化中的“堵点”和科研管理中的“风险点”仍需监督力量介入。监督检查、巡视巡察等发现一些科创机构在科研管理和经费使用等方面问题后,督促被巡单位制定内控机制,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既保障了科研自主性,又防范了廉洁风险。实践表明,政治监督只有从“被动纠偏”向“主动赋能”转变,紧盯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政策资金落实等关键领域,才能既支持“从0到1”的原始创新,又护航“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

  以靶向监督破除发展“中梗阻”。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稳定的政策环境与高效的执行体系。在现实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政策执行偏差、审批流程冗长、服务保障滞后等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堵点淤点,推动清淤除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针对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政策不熟悉等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建立“政策扶持+精准培育+辅导服务”等机制,推动科技惠企政策直达快享。这表明,政治监督必须聚焦企业需求,既严查“不作为、乱作为”,又推动部门协同发力,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让企业轻装上阵、专注发展。

  以系统监督构建发展“新态势”。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与生产关系深度适配。一方面,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各地通过“室组地企”联动监督,实现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系统集成,推动国有企业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形成“研发—转化—产业”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关键少数”的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通过动态更新廉政档案、约谈提醒干部等方式,倒逼领导干部当好“施工队长”,将监督效能转化为治理效能。事实证明,只有坚持系统思维,既推动制度创新,又压实主体责任,才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以长效监督实现发展“可持续”。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一场持久战,需以长效监督巩固发展优势。各地各部门正加快技术突破创“新”和产业升级提“质”,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政治监督必须立足常态、形成长效,要通过动态跟踪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全周期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能,建立常态化解决企业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堵点痛点问题体制机制,以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实践表明,纪检监察机关只有将政治监督嵌入发展全链条,实行全周期监督,才能为企业持续增强发展动能。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命题,更是政治任务。唯有通过精准监督护航发展“主阵地”、靶向监督破除发展“中梗阻”、系统监督构建发展“新态势”、长效监督实现发展“可持续”,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场主体始终与党中央关于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同频共振,才能让“监督之力”转化为“发展之光”,更好书写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