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介绍多年生稻。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我们一天半挖了600多桶泥,这些泥要用来做栽培试验”“政府出台了人才引进等诸多政策‘大礼包’,昔日‘孔雀东南飞’,如今‘俊才西部亦可栖’”……2月27日,《农民日报》头版刊文聚焦一群在云南边境种稻的青年人。
高山巍峨、江河奔腾,广阔的中国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七成多,人口占全国约27%,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22年前,9000余名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北京宣誓出征。他们满怀豪情,投身西部基层的火热实践,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青春之歌。同年,云南成为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实施省份,2005年开始实施地方项目。
2019年,一群稚气未脱的大学生一路颠簸到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曼拉村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从一开始下水田,人走在前面、水鞋落在后面,到后来在田里健步如飞,再到熟练地进行水稻移栽、插秧、取土、测土样、种子装袋、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设备,成为“六边形战士”。最终他们实现水稻“一次栽种,多次收割”,节约生产成本45%—50%,实现了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从0到1”的突破,团队成果入选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他们就像其研究的多年生稻一样,在土地里获取养分,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田间地头,用行动践行着“服务西部、奉献国家”的青春诺言。
当然,曼拉村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青春奋斗故事,只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投身云南高质量发展时代洪流中的一朵浪花。还有很多青年追梦者,以脚步丈量云岭大地,用汗水浇灌红土高原,青春身影奋斗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绿色发展、卫国戍边等基层一线。22年来,云南已累计招募3.5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成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循着前辈的足迹而来,又成为后来者的榜样,带动更多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寻找机遇、实现梦想、贡献作为。他们有理由获得最热烈的掌声、最有力的支持、最真切的关爱。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更好地支持青年到西部发展,云南积极搭建青年人才基层成长平台,完善“三支一扶”、特岗教师、乡村医生等政策措施,为青年到云南发展扫清阻碍、畅通道路。对青年而言,云南是一片值得奔赴的热土。这里的发展潜能和后劲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意味着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可能性,同时更有利于实现个人理想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携梦西行展雄志,激扬青春写华章。奔赴祖国西南边疆,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在时代潮头踏浪前行;扎根基层,不是安于平凡,而是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当更多青年带着知识、热忱和创造力投身西部建设,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焕发更多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