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蓉 兰青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并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要维度对民族地区提出殷切希冀。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已在实践中展现出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形成推动民族地区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接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基础,必将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提供强大物质保障与精神文化支撑。
以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新质生产力,作为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形成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为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引擎。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亟须借助新质生产力释放经济增长效应,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各族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新质生产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着力赓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文化新质生产力,则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的新质态、新形式,进一步强调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为主导力量,赋予文化产品服务整个价值链条强大的技术支撑动能。新征程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亟须借助新质生产力激活文化创新效应,运用三维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可视化建模、立体化再现,不断打破时空界限,深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形、声、像、意等多元手段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打造出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标识,实现科技与文化双向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样态。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亟须借助新质生产力绽放民族团结之花,一要加快民族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改善民生的凝心聚力作用,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二要持续增加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和科技赋能,创新推出更具个性化的沉浸式旅游体验新空间,促进传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延伸新型消费业态和产业链条,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绿色屏障。绿色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下生产力的新跃升和新质态,其绿色技术突破、资源配置方式优化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将推动制度变迁,引发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新征程上加快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亟须借助新质生产力发挥生态优化效应,一要充分依托和用好生态资源禀赋,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全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加快促进民族地区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型;二要持续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机制,深入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宣传教育,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让各族群众在美丽家园的建设中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