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树华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价值观,强化其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培育团结协作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此,高校要基于课程思政视角,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
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的优化与丰富。具体而言,一是加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内容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全过程。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通过体育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领会团队协作、拼搏进取等优秀品质的内涵。三是加强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渗透,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方面,则可以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可以加入有关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另一方面,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培养拼搏进取的精神。
更新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领域的持续变革与创新,高校的体育教育体系正逐步优化与升级。然而,审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其中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例,部分教师倾向于采用“一刀切”的教学策略,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与实际需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还可能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动力的减退。此外,传统的体育教育过于侧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阻碍了高校体育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要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并灵活运用分层教学、任务驱动以及协作学习等多元化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而言,针对体能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教师可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与训练方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激发自身潜能;对于学习积极性不足的学生,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趣味性任务与挑战性活动,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而对于需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则可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借助小组合作与互动讨论,增强其团队意识与沟通能力。此外,还可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体育思政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成果汇报与展示的形式分享学习心得,从而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此外,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以丰富教学形式,在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与科技同步、与时代接轨的意识。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创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并完善教学反馈机制,是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首先,高校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全面性等原则。科学性即基于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确保评价客观准确;导向性即引导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向,提升教学质量;可操作性要求体系实用,方便教师操作和评价;全面性要求涵盖体育课程思政各方面,如内容、方法和效果等。其次,高校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时,应涵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多个维度。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如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等;教学内容需融合思政元素与体育技能,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应运用启发式、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应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以便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此外,需完善教学反馈机制。教学反馈机制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对此,可通过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构建互动性强的学习社群等,让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构建思政素养较高、体育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保障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顺利实施,可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政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政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建设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关键主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者与推动者。对此,高校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将体育课程思政工作落细、落实、落好。一方面,加强体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例如,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理论讲座,用专题串讲的方法全面系统解读党的创新理论,以锤炼体育专业教师的思想认知;组织体育专业教师前往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中共二大会址等地参观,以切实将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到体育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中;组织体育专业教师开展“巴士党课”“场馆党课”“里弄党课”等专题系列“行走的党课”,让其在实践中提高本领、锻炼能力、服务社会;通过示范带头、榜样引领,培养奉献意识强、师德师风正的体育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加强体育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例如,贯彻“以训促教”理念,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专题培训等活动,以提高体育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强化体育专业教师的理论学习;贯彻“以赛促教”理念,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学综合能力竞赛、课堂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方法竞赛等,以调动体育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借助“以老带新”“典型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体育专业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鼓励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优良品德的重要使命。对此,高校不仅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探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思路与路径,以保障其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