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艺术“唤醒”成长节律

来源:云南网 2025-02-21 14:31:17 【字体:

云南网评论员 许芸翡

过拱门、敲响鼓寓意“一鸣惊人”,校长cos神仙爷爷迎接学生,抽盲盒抽中校长体验券,班主任为学生准备专属棒棒糖,学校为学生表演舞龙……正逢开学季,各具特色、热热闹闹的开学仪式,营造了一个充满期待与希望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感到关爱、尊重、快乐,让休假到学习的过渡更加轻松、愉快。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仪式感正是唤醒的重要方式。当学生们穿过拱门、敲击准备好的鼓,看似跨过的是一道物理门槛,实则是在心理上完成从假期到学期的转换,敲响的鼓声更是蕴含着对新学期新气象的憧憬,这样的转换需要仪式感来强化,需要特定的场景固化。富有仪式感的开学活动不仅有效缓解学生的开学焦虑,让学生减少心理抗拒,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通过唤醒的方式能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培养规则意识、形成成长自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裕的今天,如何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满足学生精神需求、塑造完整健康人格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各学校在不断寻求教育破界,实现从知识容器到生命原野的范式重构。比如,北京市十一学校的“走班制”改革打破了固定教室的物理边界,深圳南山区的“城市即课堂”计划让博物馆、科技馆成为立体教科书。当教育空间突破水泥围墙,认知维度才能实现几何级拓展,当教育不再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感知力,就能真正做到滋养心灵、塑造人格、照亮未来。

今年开学季不仅开学仪式很出彩,体育课也成为舆论热议话题。“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成为新学期很多学校“标配”,也是送给学生们的新学期惊喜。一名中学校长在采访中说:“运动就是最好的教育,人是动物,动物的本性就是动,不让人运动就是一种残害。”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体育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学生在学校能更多动起来,不仅有助于体能的增长、释放学习压力,也能给予他们勇于攀登、勇于拼搏的精神力量。体育课的回归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尊重个体成长规律和发展的需求,更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有力体现。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经营。从富有仪式感的开学礼到不断丰富的教学形式,再到体育课的强势回归,都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蕴含着教育的智慧与温度。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工匠精神雕琢育人细节,以人文情怀理解成长节律,以战略眼光构建支持系统,才能真正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启迪智慧、塑造品格的艺术。

打印页面      |     分享到: